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
湖北恩施市建始县有哪些乡镇?
截至2019年建始县辖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花坪6个镇
1、业州
业州镇位于建始县西北部,是建始县委、县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镇西北与重庆市辖的巫山县、奉节县接壤,西南与恩施市为邻、东同本县长梁、三里二乡相通。
2、红岩
红岩镇镇于1996年5月成立,原桃坪乡与原盐井乡合并,是绥宁县最大的乡镇。该镇地处湖南省绥宁县境东北隅,东临武岗县,北与洞口县接壤,扼守寥水与雪峰山峡口天险,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北出绥宁的唯一门户。
3、高坪
高坪镇是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的一个下辖镇,位于建始县东部与巴东县隔河相望,西接茅田、三里、红岩,南邻花坪,东北与龙坪毗连,行政中心距县城54公里,距州政府恩施市区104公里,距省会武汉540公里。
4、景阳
景阳镇地处湖北省建始县南部,八百里清江中游最开阔的地带,东接巴东县金果坪乡,西连恩施市红土乡,南靠本县官店镇,北抵本县花坪镇。
5、花坪
花坪镇是建始县的一个行政大镇, 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境南部偏北,北接高坪镇、红岩镇、沪蓉路,东与巴东县接壤,南邻景阳镇、清江水,西分别与景阳镇、恩施市相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始县
建始县属于哪个市
建始县隶属于河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建始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北部,东连巴东县,以野三河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阳河为界;南邻鹤峰县,以长河、茶寮河为界,北与重庆市巫山县毗连,西北与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接壤。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驻恩施市,是湖北的13个地级行政区之一,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面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东连本省的神农架林区、宜昌市。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世界硒都”之称号。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建始县旅游景点
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面是我搜集的建始县十大旅游景点,希望大家喜欢。
建始县旅游景点
1、野三河景区
野三河寻踪探秘旅游景区(简称野三河旅游景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鄂西南山区北部,地处建始县中部,地跨花坪乡、高坪镇、景阳镇。东与巴东县毗邻,西与恩施市接壤,北依重庆市的巫山、奉节两县,南靠建始县官店镇。地理位置重要,素有“川鄂咽喉”之称。
野三河旅游景区所在的建始县是我国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联系的陆路交通要道。县城距离恩施许家坪机场56公里,距离巴东港145公里,距离重庆市碚石码头98公里。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和正在开发的清江“黄金水道”以及连接川湘的天二公路都从景区穿过,为野三河景区的交通带来了质的飞跃。
建始县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拥有名噪海内外的“建始直立人”遗址,清江最美的山水画廊——景阳河段,生态原始、野趣浓郁的野三河,奇峰荟萃的黄鹤桥,仙境奇山五峰山,佛寺兴隆寺,道观石柱观、朝阳观、凤凰观,近代名人吴国祯、朱和中的故居等一大批颇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但由于区位、交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迟迟未能开发利用。随着宜万铁路和沪蓉(西)高速公路的贯通,建始县的区位、交通条件将得到大的改善。自驾游的客人可以在沪渝高速的高坪或者红岩寺出口直接驶进景区内。乘坐宜万高铁的乘客可以直接在建始直立人博物馆下车即入景区。
2、石门河景区
石门河旅游区位于湖北建始县高坪镇,八百里清江的支流。景区总投资3.5亿元。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集“幽、险、奇、秀、古”于一体。景区有人类起源遗址,**南方最久远的“巴盐古道”,**巴人发祥地之一,**土家族聚集区。石门河旅游景区包括高坪游客接待中心(含自驾车旅游营地等)、石门河探幽赏桥游览带、巨猿洞访古怀旧游览带、石柱观道教养生休闲区、八角村农业休闲度假区,景区面积约180平方公里。素有“施南第一佳要”之称的石门关山水险峻幽美,是沟通重庆和宜昌旅游景区的重要节点。
石门古风旅游景区地域面积约180平方公里,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且颇有特色。景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可分为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地域文化类这五大类型。
石门河景区位于湖北建始高坪,北通豫陕,西襟巴蜀,东临江汉,南极潇湘,肩担重庆、武汉,比邻长江三峡。宜万铁路、沪渝高速横穿全境,318及209国道通过景区,距机场和火车站仅1小时车程。
3、朝阳观
朝阳观风景区属国家级AA级景区。朝阳观景区介绍:朝阳衅区包括凤冠山、大寨山、穿洞子、龚家岩,小溪口水库、汪家寨、大沙河及九股山、当阳坝一些零散景点。凤冠山、大寨山一带,有古朝阳观十景:天池明镜、虎头昂翠、崖悬白印、狮滩夜吼、蓬莱仙景,石洞飞泉、风尾施青、石耸乌纱、虎榜天开、石洞天桥。石洞通天:又名醒狮洞。系建始县古八景之一,位于县城郊朝阳观的半山腰,传说是玉峰禅师炼仙丹的地方。宋朝大诗人黄庭坚有诗云:“古木萧萧洞口风。昔人曾此出樊笼,崖前况有涓涓水,好涤尘襟去效翁。”在石通洞口的左壁,刻有-元老石瑛题写的“醒狮洞”三个大字。在洞中的上壁的崖石上,刻满了历代文人的诗赋。现还依稀可见。天池寺:位于风冠山顶,始建于明代中叶,清道光年间维修,原由佛祖殿、祖师殿、观音殿、十八罗汉殿、玉皇楼、吕祖阁、灵官殿等建筑组成。建国后逐步毁坏。现已恢复佛相殿、祖师殿和观音殿三座寺宇。风光图2-1文字说明:风冠之春。凤冠山上,苍松翠柏,一片绿郁葱葱,每逢初春,满山梨花、桃花竞相开放,十分美丽。纱帽山:即朝阳观十景中的石耸乌纱,位于于家台子上和大寨山旁,其山象一顶古代的乌纱帽。文庙:即孔夫子庙,原址在县委院内,由大成殿、金声楼、玉振楼组成,为清同治四年重建。2000年,该庙被迁至朝阳观下。民族风情园:位于广润河畔,朝阳观下,内有牌坊、亭子、茶楼、长廊等建筑,为县城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4、田家坝
田家坝位于恩施州建始县花坪镇,因田氏家族所建集市而闻名,是古时“川盐入湘”的重要通道,建始、巴东两地药材、商贸、竹器集散地。境内汉、土家、苗、回、畲民族混居,民风独具特色。田家坝是川湘鄂边区工农革命军根据地之一,著名的建始运动总指挥田见龙始居如此。
2013年入列**传统村落名录。
田家坝是一个不算偏僻的小村。日渐发达的现代文明正在蚕食农耕文化的遗留,余存的三五间古建筑,寒碜地夹杂在一幢幢新修的小洋楼之间,坍塌的老屋与崛起新楼的反差让人很难与传统村落相接,只有残存于老宅封火墙上的漆画和斑驳的墙土,诉说着悠长的岁月。
田家坝临巴东,接恩施,曾是方圆十多里的集市,古称街。原村党支部书记田大崇说,清末年间,田氏家族跨清江河,从巴东而入,驻足盐道两旁,摆摊设点,卖药材,售生漆,销竹器,日渐发达。于是田氏八大有钱人家在此兴土木,建楼子,形成里把路长的集市。每逢集日,坝上人头攒动,商贾云集,三教九流无数。田家坝由此而闻名巴东、建始和湘鄂盐道。
5、石柱观
建始望坪是一马平川,坪中有一山峰隆起,突兀凌空,尤如擎天大柱,人们称为蟠龙山。这山海拔为1070米,相对高度51米,周长223米。山顶有一庙宇,古人称朝贞观,今人叫它石柱观。
蟠龙山山势险峻,整个山体是悬崖绝壁,山麓有洞穴,迂回曲折通向山腰,出半山洞口,有238级石梯依山势盘旋至山顶。山顶苍松横生,山花竞放,庙宇掩翳在秀林古木之中。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传说当年有一樵夫上蟠龙山捡柴,在半岩石缝中拾得半截庙钟,钟上残留“峨嵋”二宇,怀疑是四川峨眉山的神仙降灵,四乡群众因此相邀在山顶修筑庙宇。四百多年来,石柱观几经兵燹,重建数次。现存的土木结构是清代重建,高10.97米,外形呈四层六棱亭阁状,顶部为六面迭歇山式,飞角是鸱首式,内设前堂后殿,东西两厢,左右茶舍膳房,布局合理,造型雄伟,工艺精致,显示出工匠的聪明才智。
蟠龙山周围有风景三处,山西有清建宝塔一座,右侧崖缝中有一涓流,久早不竭;东麓有一堰池,碧波荡漾,常年不干。
石柱观兼有山、水、石、洞四美,是鄂西的一个游览胜地。
6、建始直立人遗址
建始直立人遗址位于建始县高坪镇麻扎坪村五组。遗址为一石灰岩穿山洞,分东、西两个洞口。1970-2000年先后九次发掘,发掘发现了早期直立人牙化石五枚和石器、骨器以及包括步氏巨猿在内的80多个种属的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对地质古生物的分析研究,该遗址为更新世早期,年代距今250-120万年之间。
建始直立人遗址是**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直立人与巨猿共生的化石点,为研究巨猿与人类发展的谱系关系、灵长目动物发展过程中的趋同变异以及如何进化成人类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头坝堰崖墓群
位于建始县长梁乡桂花村东南,宋代墓群。共十七个洞穴,开凿于盛竹河北岸崖壁上,距河面高约12米。洞口分方穴式和横穴式两种。方穴式边长约2米,横穴式一般宽3米,高2米。
8、穿洞子
穿洞子位于朝阳观风景区,地处建始县业州镇郊区,与之相邻的风景有朝阳观、米水河、闸木水峡谷、石鼓门、宝塔山等。天池明镜、石洞飞泉、虎头昂翠、崖悬白印、虎榜天开、蓬莱仙境、石涧天桥、石耸乌纱、凤尾拖青等朝阳观十大景点被载入清代《建始县志》,除狮滩夜吼不复存在以外,其余9个景点基本保持原貌;山麓的石通洞20世纪90年代被收入《**名胜词典》。朝阳观又名凤冠山,上有天池寺,该寺俗称朝阳观,方言以观名山。该山在县内方圆百里内独具显著的丹霞地貌特征,与其周围的山地迥然不同,山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风送爽,曲径通幽,更有洞穴处处,清泉常流,诚为探幽、旅游佳境,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吟咏,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等历代名流咏石通洞的诗词达28首之多。原天池寺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废弃,90年代末重建,正在进行开发。穿洞子建有林场,原林场场部已被改为接待游客的“庄园”
9、石通洞
石通洞位于建始县朝阳观北侧,洞外西北崖顶,涓流跌落,如串串玉珠,遇到连日大雨,山洪从崖顶飞泄直下,形成瀑布,十分壮观。石通洞洞内开阔,内如穹窿,东端一孔直通山顶,宛如天窗,故称石通洞。石通洞高11.5米,宽160米,洞底平坦,洞壁朱丹。洞顶有一长年滴水、四季不干的细流,滴水声如珠落玉盘、似敲击木琴,音韵起伏,宛若优美的乐曲。古人曾赋攻绝赞之:“一窍通天势蜿蜒,分砂石漏响涓。何当洗尽琵琶耳,踞步闲听胜管弦。”洞内光线充足,空气流畅,盛夏清凉,寒冬温暖,适宜来此避暑消闲。传说五峰禅师在这里隐居数年,采药炼丹。洞口一箭之地,有崖溶峰一座,高四米余,为洞前的一座天然屏障。石通洞前,茂林修竹,碧草如茵,风光秀丽。洞壁保存历代文人题刻诗赋甚多。宋代著名诗人、宋代书法大家之一的黄庭坚先生,在洞壁留下了一道赞美石通洞的诗:“古木萧萧洞口风,昔人曾此出攀笼。崖前况有涓涓水,好涤尘襟去效翁。”如今的石通洞,已成为海内外旅游者争相观览的胜地。
10、景阳峡谷
景阳峡风景区位于恩施建始县景阳镇境内,因其峡谷风光十分壮观,被人们喻为“清江画廊”。清江横贯全境,峡江两岸峭壁如削,铁索大桥飞架南北;江北有凤凰展翅、雾中石人、绝壁驿道、景阳关、景阳温泉等景点。江南有五花暮霭、兴隆古刹、双石擎天、龙湾瀑布、土司大寨、双土地、将军岩、潮水洞等景观。
景阳关雄立万仞绝壁之间,海拔1080米,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古代川盐入湘的重要通道,又是古代防范外部族入侵的战略要隘,系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下临清江,自关口沿羊肠小道左纡右折而下,至江滨约7.5公里即是古渡口。
五花暮霭:江南五花寨之巅高耸五峰,状如一怒放的梅花,每当日暮,霞光映照,五彩缤纷,景色绚丽,寨上一片辉煌,妙如仙境。
兴隆古刹坐落于青龙山首,周围古木参天,藤葛缠连。这寺为清代一举人修建,原为青龙寺,后人为纪念举人,促当地文脉畅达,文运兴隆,便改为兴隆寺。土司大寨据传为容美土司的最后据点,境内曾有双虎纽錞于等古巴人青铜器出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景阳镇硝洞管理区的杨家街活动过。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峻工后,可乘小火轮沿清江直达长江。
湖北省建始县,建始县是属于哪个市呀?
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建始县系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所辖8个县(市)之一。位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北部,东连巴东县,以野三河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阳河为界;南邻鹤峰县,以长河、茶寮河为界;北与重庆市巫山县毗连;西北与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接壤。
县域国土面积2666.5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68万公顷、森林面积243万亩。平均海拔1152米,最高海拔2090米,最低海拔287米,年均气温13.1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县城业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偏西的一个山区小盆地中,距省会武汉市607千米,距恩施机场59千米。
建始县历史悠久,建县于西晋初269年,分巫县而置;同时,新设建平都尉统领建始等四县,距今已有1748年。
县名来源于“皇帝年号”,历史上共有6个皇帝将他们的年号命名为“建始”,最早的是公元前32年到公元前28年2月,西汉汉成帝刘骜将他的第一个年号取名为建始。正因为“建始”作为皇帝年号且包含着吉祥美好、兴旺发达之寓意,所以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建始县历史沿革
上古时期为巴国廪君属于地。唐虞夏商时期属荆、梁二州之地。周朝为夔子国属地。夔子国治所在今秭归。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巫郡属地。秦朝为南郡属地。
汉朝仍为南郡属地。南郡名称屡经改变,到西汉时,南郡辖18县,建始属巫县南境。后汉建安十三年(208),魏武帝曹操平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赤壁之战后,南郡属蜀,故建始为蜀之领土。
后汉建安十五年(210),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建始所在的巫县属宜都郡。建安二十一年(217),建始所在的巫县等六县改为固陵郡。三国蜀章武元年(221),刘备改固陵郡为巴东郡,建始所在的巫县属巴东郡。章武二年(222),刘备败退白帝城,建始地方由蜀之领地变为吴之领地。
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分巴东郡西部地方设置建平郡,治所在巫县,同时在建平郡内设置建始县。其命名为汉晋时期的常用吉祥语,无其他特殊涵义,所谓“建县伊始”的解释于史无据,系望文生义。
西晋泰始四年(268),建始县为晋所攻占,归属晋新建的建平都尉。咸宁元年(275),改建平都尉为郡,建始隶晋改建的建平郡。晋太康元年(280),晋灭吴,占吴之建平郡,并以其属荆州。太康五年(284),撤销建始县,不久复立,仍属荆州建平郡。
东晋时期,建始属东晋领土。泰宁五年(323),曾被成汉政权攻占,旋即撤走。永和三年(347),东晋灭成汉小王国,自此,建始由东晋的边境县变为内地县。
刘宋时期,元嘉后期至大明前期(441—461)中某一年,建始县被废置,其地属巫、秭归原辖县。此次废置达100余年。
北周(561—581)建德三年(574),在建始地方同时设立业州、军屯郡、建始县三级政权机构。业州隶属于益州(今成都)总管府;业州领一郡,即军屯郡;军屯郡下辖一县,即建始县。三级政区同地,治所同城,在三里槐坦州基山下的棉花坝。
隋开皇三年(583)十一月,撤销军屯郡及建始县,保留业州,以州治民。开皇五年(585年),恢复建始县建制。大业三年(607),废除业州,所属建始县划归清江郡管辖。
唐武德元年(618年,即隋大业14年)复置业州。建始县自清江郡划出,以业州辖建始县。唐贞观八年(634),再次撤销业州。自此,业州再未复置。建始县归属于黔中道施州清化郡。唐天宝(742—755)时期,建始属清江郡,隶江南道。
宋代(960—1279),建始属夔州路总管府。北宋时期(960—1127),将治所从棉花坝迁至今县城业州镇。
元至元十三年(1276),即南宋景炎元年,蒙古占领施州及所辖建始县。建始县仍属夔州路。元至正二十二年至明洪武四年(1362—1371),明玉珍及其子明升以四川为主建立农民政权,自称皇帝,国号大夏,改施州为施南万户府,建始属之。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明王朝平夏,复立施州,领建始县,属夔州府。洪武二十三年(1390),裁撤施州,原清江县地并入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建始改隶夔州府直辖,并将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改隶湖广都指挥使司。
清(1616—1911年)初,建始县属夔州府。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次年,伪号周,建始县由吴氏父子统治7年多。康熙二十年(1681),吴氏败亡,建始县重归于清廷夔州府。
雍正六年(1728),改施州卫为恩施县。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恩施县升为府,更名施南府,属湖北布政司。乾隆元年(1736),建始县由夔州府割隶施南府,直至宣统三年(1911)清王朝灭亡。
民国元年(1912)实行新政,废府存县,建始县直属湖北省。民国22年(1933),红军在官店口成立县苏维埃政权,县境内两种政权并存分治,仅数月之久。民国21年(1932),鄂西行政区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建始县属之。民国25年至38年(1936—1949),建始县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949年11月5日建始解放,至1983年8月18日,属湖北省恩施地区辖。1983年8月19日后,建始县属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更名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始县
参考资料来源:建始县人民政府-建始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建始县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本文来自“软馨吖”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泰行啦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ixingla.com/gny/13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