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
永济市属于哪个市
山西省运城市。
永济,别名蒲坂。其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南角,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盐湖区;北接临猗县。永济是山西省辖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全市总面积1207.99平方千米。永济市下辖7镇、3街道、195个行政村、22个社区(2021年9月3日)。常住人口384653人(2021年)。永济市有鹳雀楼、五老峰、普救寺等风景名胜。前205年,建蒲反县,属河东郡;1728年,升蒲州为府,置永济县,属蒲州府;1950年4月25日,永虞分治,复设永济县,属运城专区;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永济撤县设市。
山西永济属于哪个市
永济市属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在南北朝时期隶属于泰州、蒲州,唐朝两建中都,蒲州成为六大雄城之一。清雍正年间设置永济县名。1994年1月,撤县设市。永济人文荟萃,唐多文士,宋多画家,明多官员,清多艺人;境内有五老峰之奇,王官谷之幽,唐开元铁牛,鹳雀楼等。
先后荣获“**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集体”、“**特色魅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城市”等荣誉。
旅游景点:
1、普救寺AAAA。
普救寺地处晋、秦、豫三省交汇处黄河金三角,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观光和爱情圣地。它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座落在山西省西南边陲永济市境内的峨嵋塬头。
2、鹳雀楼AAAA。
鹳雀楼景区位于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魅力城市--山西省运城市境内的黄河岸畔。景区内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
3、神潭大峡谷AAAA。
景区位于山西永济市南中条山内,原名水谷,距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山势巍峨,溪流山泉遍布,自然植被独特,万亩天然柏林郁郁葱葱,为中条山区所罕见。
山西永济属于几线城市
四线。
根据百度查询显示,山西永济属于四线城市,永济最近几年兴起得旅游业,牧业等并没有因此带动多大的外地群体。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西南部,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
山西省永济市属于哪个市
山西省运城市。
永济,别名蒲坂。其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南角,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盐湖区;北接临猗县。永济是山西省辖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全市总面积1207.99平方千米。永济市下辖7镇、3街道、195个行政村、22个社区(2021年9月3日)。常住人口384653人(2021年)。永济市有鹳雀楼、五老峰、普救寺等风景名胜。前205年,建蒲反县,属河东郡;1728年,升蒲州为府,置永济县,属蒲州府;1950年4月25日,永虞分治,复设永济县,属运城专区;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永济撤县设市。
永济市属于哪
永济市属于山西省运城市。
永济市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核心地带,是山西的“南大门”,西临“母亲河”、南屏中条山、北望峨眉岭、腹有伍姓湖、横贯涑水河。截至2019年6月,全市国土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7镇3个街道,253个行政村,22个社区。
先后被授予“**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平安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农村信息化电商惠农先进集体”。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省级园林城市”、“全省农民增收先进集体”、“全省城乡卫生整洁行动先进市”、“全省卫生城市”、“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全省文化强县(市)”等荣誉。
永济历史悠久,史为舜都。先秦时称“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将蒲更名为蒲坂;公元370年置雍州,后改为泰州、蒲州;唐代时,曾建中都,为“六大雄城”之一,号称“河中府”。
明代时蒲州与我省的并州、平阳并列为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33个都市之一;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永济县,“永济”称谓一直沿用至今;1947年永济解放,县政府从原来的蒲州城内迁至如今所在地;1994年元月,撤县设市。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永济古称蒲坂,商属缶邦,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属河东郡。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建蒲反县,属河东郡。新莽改为蒲城县,属兆阳郡。东汉建武元年(25)改蒲城为蒲坂县,属河东郡。
北魏神麚元年(428)置雍州。延和元年(432)改为泰州,属泰州河东郡。北周明帝二年(558)改泰州为蒲州,属蒲州河东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存州。十六年(596)别置河东县,属蒲州。大业二年(606)省蒲坂县入河东县。次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
唐武德三年(620),改郡为州。开元八年(720)属河中府,置中都。同年,复属蒲州。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属河东郡。乾元二年(759)复属河中府。
宝应元年(762)复为中都。元和二年(807)罢中都,复河中府治。金天会六年(1128)降河中府为蒲州,河东县属蒲州。天德元年(1149)升蒲州为河中府。明洪武二年(1369)改河中府为蒲州,省河东县,直隶于州,属平阳府。清雍正六年(1728)升州为府,置永济县,属蒲州府。
民国元年(1912)撤府制,直属山西省辖。民国3年(1914)省下设道,属河东道。民国16年(1927)撤道属省。民国26年(1937)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区。
民国36年(1947)4月25日解放,9月同虞乡县合并,称永虞县。先后属太岳区第三专署。晋绥区临汾工委第十一分区,陕甘宁边区晋南行署运城分区,山西省晋南专区。民国38年(1949)9月属山西省运城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25日,永虞分治,复设永济县,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永济、临猗、解虞、安邑四县合并为郓城县。
1961年分运城县,复置永济县,将原虞乡县辖境划归永济县。1970年属运城专区。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永济撤县设市。属运城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城(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永济市人民政府-永济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永济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本文来自“可凡儿”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泰行啦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ixingla.com/gny/136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