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
登游梵净山由自己选择方式,分三步一则由江口进入刷卡直接徒步进入,若由搭乘景区大巴至换乘索道处不含排队进入景区。而出索道后就准备徒步攀登6600多级石梯而上,可以登顶一览红云金顶日出风光。不过若徒步要5小时左右。梵净山银雾缠绕给景区披上一道神秘色彩。该景区被列入国家5A景区和世界景区遗产名录。
梵净山是贵州一个特殊的地标,有人说他是修仙之人的栖息地、也有人说他的一个座天然氧吧。那我觉得他是一方净土,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地方。梵净山归属贵州省铜仁市,是被公认的世界自然遗产之一。著名的景点有金顶、太子石、凤凰山等。山上有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黔金丝侯”也被大家誉为“梵净山精灵”。梵净山气温保持在14度左右,最热的时候也才25度,也是避暑的好去处。除了气候宜人意外,梵净山也是著名的佛教名山。
工具/原料
拍摄设备
舒服的爬山鞋子
方法/步骤
1、车程。梵净山是在印江,铜仁市有专车直接到达印江的,早上可以去坐早班的大巴车七点三十到印江,车程两个小时左右。
2、门票。景区门票130/人,门票不包括观光车的费用,建议购买观光车20/人往返。景区几个景点距离都很远,记得姚穿舒适的鞋子,不然够呛。
3、住宿。梵净山山上基本上是没有住宿的,有的话也是非常贵的,所以去游玩的时候最好在山下订好酒店,如果是节假日可以先在网咯上提前订好。
4、景点。索道到终点处就是梵净山的新老金顶,上面有大大小小的寺庙百余座,大家可以看看护国寺。接下来就是登山了,登山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大家一定要带好足够的食物和水,这里的台阶七千多级,爬之前要做好心里准备,好多都是爬到半山腰就撤退的。下山的话。去梵净山要避开旺季,不然别说爬山了,排队都要排很久。路线可以选择从印江方向下山,这个方向可以观看真个梵净山的景观。去梵净山的最佳世界是三月到十一月,春天来这边可以看满山遍野的油菜花,夏天这可以避暑,秋季这里的红叶铺满山。记得要避开旺季哦。
5、美食。贵州一辣为主,当然铜仁那边也不例外,铜仁江口米豆腐是我最喜欢吃的小食之一,可以凉拌可以煮熟,软柔可口非常美味。当然不止这道,比如山蕨粑、锅巴粉、炸土豆、社饭等都是非常好吃的当地小食。
6、特产梵净山的特产有很多,比如猕猴桃、梵净山茶叶、江口牛巴干、豆腐干等。猕猴桃可以多买些直接寄走,梵净山的猕猴桃是没有空气污染的,所以他的口感是非常好的。牛巴干是江口的传统食物,他是一牛肉为主的,一般保质期是二十天左右。
答:最近贵州梵净山旅游景区人不算多。
因为贵州梵净山旅游旺季是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在春秋季节旅游梵净山是一票难求。但象现在的夏季基本上属于旅游淡季,可以放心去旅游。
梵净山风景优美,更是有着非常完善和原始的生态系统,景色更是自然清新,犹如开阔的仙境一般。27日,梵净山旅游景区宣布将在2月28日的时候恢复景点的开放,同时公布了相应的游玩要求以及疫情防控措施。
从印江县上山,走这条线的人相对少很多,没有索道。两个山门分属两个县,相距很远,两门之间交通不便。通常来梵净山旅游,从江口方向上山的比较多。可以坐索道上山或者徒步上山。只有江口方向才有上山索道。从江口景区大门进景区,停车场在大门外,过检票口后要坐景区车到索道下站。索道下站,也是8000级登山台阶起点,即0步级。徒步上山约需4-5小时。索道上站,在徒步登山的6600步位置。海拔高度2100米。
建议选择“长坪沟”路线进行攀爬。因为这条路线全长约15公里,落差高达3800米,强度较大,但景色壮观,可以一窥梵净山的美丽;同时,这条路线的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有各类休息站点,提供食宿等基础服务。此外,攀爬梵净山需要很好的身体素质和登山经验,建议请专业登山导游陪同攀爬,确保安全。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
1.总体来说4月-5月最佳。
这是梵净山的最美季节,天气晴朗,杜鹃满山。
2.喜欢看油菜花的朋友们可以选择三月到梵净山游玩,这时可以看到满地的油菜花。
3.如果10-11月份去的话,云雾缭绕,有幸也会遇到佛光闪现。
4.10月和11月是树叶变红的季节,很多游客选择在国庆时候来观赏红叶,体会别有一番滋味的红叶景观。
本文来自“取一盏清酒”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泰行啦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ixingla.com/gny/15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