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自驾游去欧洲要几天?
你这个问题太模糊了,首先是不知道你住哪里?如果你住莫河,只需十几分钟就到欧洲地盘了。如果你住海南,估计从海南到任意一按近欧洲的边境也要三天左右。所以要根据你所在的地理位置来确定。还有就是你准备去欧洲什么区域?如果想去英国,那要的时间就更多了,而且你准备去欧洲多少个国家,这也是变数。所以去多少天?要根据出发地、出境地、出境游多少国家才能决定时间。
开车自驾游去欧洲要几天?我自驾过欧洲,我来参与说一说。
欧洲是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地方,自驾欧洲是很多自驾人的梦想。由于种种原因,自驾欧洲是很麻烦的一个旅程。由于现在欧洲疫情严重,现在自驾欧洲真的就成了一个梦。2017年我自驾过欧洲。疫情前群里有五六台车准备跟我再去欧洲。准备工作都已经结束了。疫情挡住了我们去欧洲的路。但我们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疫情迟早要过去。只要条件成熟,我们一定要再去欧洲。
回到题主的话题,去欧洲要几天呢?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这要看你怎么走,选择哪条路线。就好比现在进 *** ,现在有12条路线都可以进 *** ,就看自己怎么选择。难度比较高的就是从新疆的红旗拉普,走土耳其,伊朗进欧洲,这条线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很难说你多少天能正式进入欧洲。
现在进欧洲常规的路线是从中国的满洲里或其他地方入关,入俄罗斯,在俄罗斯穿过伊尔库茨克,叶卡捷琳娜,喀山,莫斯科,圣彼得堡,到达边境小镇维堡,从纳尔瓦口岸出关,进入芬兰。在俄罗斯境内,你要跑8000多公里。在俄罗斯境内边走边玩,就需要25天到30天。你芬兰以后可以沿着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巴黎,摩洛哥,西班牙,葡萄牙,再从葡萄牙退回到西班牙,摩洛哥回到法国,从法国奔瑞士,列之敦士登,奥地利,意大利,捷克,波兰,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从爱沙尼亚再进入俄罗斯。穿行俄罗斯8000多公里再返回满洲里。你看看这一圈的行程。快点走也要50天左右。这还不包括东欧巴尔干六国。我们常规自驾欧洲因为签证等原因,一般为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
自驾欧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有生之年能够开着自己的车去欧洲,那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祝愿大家都有机会圆了这个欧洲梦。谢谢阅读和关注。
那些几千块钱就能去迪拜旅游五六天的是不是真的?
几千范围是多呢,不过1w都是几千。
那7、8千肯定能去迪拜游啊。
如果在能接受去购物点,基本4、5千也就够了吧。
(购物是不可能购物,这辈子都不可能购物)
请问你,还是在国内待着踏实点。意外风险太大,起码准备几万才去吧!有亲戚除外,有亲戚几千是够了,不过飞机票都要花几千,谁告诉你的几千嘛!哈戳戳的!
这个跟当年的“一块钱*南游”有什么区别呢!
一位导游朋友说出了实话“我也是带着旅行社任务出来的,我也有家,有父母有小孩,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和金钱来陪你们玩啊?还给你们补贴机票、食宿甚至还要当你们的保姆”…话糙理不糙!
对于那些贪图小便宜的人,必须得好好审视下自己了,几千块钱连来回路费/食宿费都不够,甚至最低标准的那种都不够!
迪拜是适合穷游的地方吗?
重点来了,羊毛出在羊身上!!!
3月1号入境泰国,3月15日离境飞澳洲可以入境澳洲吗?
现在各个学生群都是达成一致15天飞16天入境。也就是说,如果你1号入境泰国,取决于你是几号离开中.国的。如果是2.29出境的就可以3.15离开泰国。如果是3.1出境当天抵泰的,请购买16日机票并于17日入境。
可以的,我儿子已顺利过关!
近日,随着中国战疫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一步步取得胜利,世界范围内的疫情反而加剧。伊朗,韩国,意大利,近期的疫情发展不容乐观。
为了保障澳大利亚人民的公共健康,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于3月5日宣布:
将中国和伊朗的旅行禁令,再延长一周,至3月14日。而且这次,把韩国也加入进来!对意大利也要采取一定的限制!
我们是在莫里森第一次延长禁令的第四天也就是2.18号,从上海直飞清迈,决定来泰国中转14天,大小姐再返回澳洲读书的。
看看出门的时候,我们都怎样的准备应对飞机这样的封闭环境:
1. N95口罩
2. 护目镜
3. 雨披
4. 消毒湿纸巾
5. 一次性手套
6.免洗洗手液
当时我们算好时间,2.18抵达泰国,14天后也就是3.3号可以启程,而泰国的落地签也只有一次15天,所以只能3.3出境。这样,我就给大小姐买了3月3日清迈-新加坡-布里斯班的机票。
本文来自“玖玖言”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泰行啦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ixingla.com/tgqz/5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