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陀(头陀岭)

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

什么是头佗

头陀

头陀(头陀岭)

1、头陀,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又作“驮都、杜多、杜荼”。

2、地名 头陀镇

历史悠久的黄岩中部重镇

“两江交汇、生态优美、果蔬飘香、风光独特”,这就是历史悠久的黄岩中部重镇——头陀镇。

头陀镇原名头陀桥,距黄城11公里,东临新前街道、南倚澄江街道,西与北洋镇接壤,北与临海尤溪镇毗邻,是连接黄岩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突出,永宁江自西向东环流镇西南,元同溪自北向南流入永宁江, 82省道延伸线自东至西直达西部,临尤线自南向北通往临海。西北部崇山峻岭,东南部大片平原,背山面江,是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平原。1985年设建制镇,1992年溪头乡并入,辖1个居民区、37个行政村、1个区属柑桔场,镇总面积58.5平方公里,人口3.6万。

和尚和头陀有什么区别?

1、出家情况不一样。

和尚是需要出家的,有戒疤,有度牒和戒牒,如鲁智深。

头陀是不需要出家的,是修行的俗家**,只有戒牒,如武松。

2、本身含义不一样。

和尚的意思是有一定修为的僧人,或对男性僧人约定俗成的泛称。

头陀的意思是像抖掉身上的灰尘一样抖掉烦恼,抖的方式就是修行,行者其实就是苦行僧。

3、吃穿住情况不一样。

和尚是僧人,僧人住寺庙,有信徒供养,有德行者还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头陀要穿最破烂的衣服,每天只吃一顿饭,拿着钵乞食,跟要饭一样。

4、等级情况不一样。

和尚有严格的等级,最高**是住持方丈,下面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等。

头陀漂泊无定,没有固定等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头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和尚

头陀是什么意思

陀头的解释

头陀。《封神演义》第 三八 回:“ 杨森 莲子箍,似陀头 打扮 ,穿皂服,面如锅底,须似朱砂,两道黄眉。”

词语分解

陀的解释 陀 ó 〔 陀螺 〕一种儿童 玩具 ,呈圆椎形,用绳绕上, 然后 一拉,使其在地上 旋转 起来,用鞭抽打旋转 不停 。 山冈 。 部首 :阝; 头的解释 头 (头) ó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 动物 身体的最前的部分:头骨。 头脑 。头脸(a.头和脸;b.指面貌;c.指面子, 体面 )。头角(僶 )(喻 青年 的气概或 才华 )。 指头发或所 留头 发的样式:留头。 剃头 。

头陀的读音是什么

头陀的读音是:[ tóu tuó ]

基本解释

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又作驮都、杜多、杜荼

详细解释

亦作“ 头陁 ”。梵文dhūta的译音。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因用以称僧人。亦专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以法师景行 大迦叶 ,故以头陀为称首。”《法苑珠林》卷一○一:“西云头陁,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张淡道人》:“其徒有头陁一人,又秘藏纸画牛一头,每与客戏。”《西游记》第十七回:“话说 孙行者 一觔斗跳将起去,諕得那 观音院 大小和尚并头陀、幸童、道人等一个个朝天礼拜。” 清 郑燮 《道情》之三:“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

头陀跟和尚有什么区别?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而来,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头陀,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又作“驮都、杜多、杜荼”。

头陀是什么?

头陀就是苦行僧的意思.

以下资料供参考

「头陀行」为心甘情愿地自我偏苦、吃苦的修道生活方式。

早期『阿含经』中载有「十三头陀法」。「头陀」(dhata)意为「修治身心,舍弃贪欲,去除尘垢烦恼」,是释迦佛时代古印度宗教修持中的一派,也是印度各小国间社会上所尊崇的道风。由於「苦行」有助於五欲的舍弃和烦恼的调伏,而苦行者又常具有特殊的德能,因此,古印度以来,苦行僧在社会群众崇拜和信仰方面,感动力和影响力就特别地深远!

「十三头陀法」是:

(一)粪扫衣--穿著废弃布所作成之褴褛衣,若贪新好之衣,则多损道行的追求。

(二)三衣--佛教出家众的衣著,除了三衣(五衣、七衣、九衣)(相当於常人之内衣、外套及礼服)之外,无多余之衣。

(三)常乞食--风雨无阻,每日乞食成为习惯,於所得之食不生好恶念头想。

(四)次第乞食--不择贫富而顺序沿门脱钵。

(五)一座食--每日只在日中一食,以免数食防碍修行。

(六)一钵食--有「节量食」的意思,指不过食,即钵中只受适量的饭菜而食。

(七)时后不食--一日一食,中食之后不得饮浆汁之类,若饮之心生喜乐者,不能一心修习善法。

(八)阿练若住--远离世俗居住环境而处於安静之处所。

(九)树下住--郊外、旷野之树下住,如佛所行至树下思惟求道。

(十)露地住--坐於露天、空旷之地,使心明利以入空定。

(十一)冢间住--住於墓地、火葬场,见死尸臭烂、狼藉、火烧、鸟啄,修无常苦空观感,以厌离三界。

(十二)随处住--以能得、所得为满足,任何已敷者,即如所敷而住。

(十三)常坐不卧--若安卧思虑世法,诸烦恼贼常伺其便。

此「十三头陀法」为修行头陀法者的「内相」思想处与「外相」流露处:头陀行者内持外现玩「味」头陀法的作用以破除一切贪欲,以「现起」无贪欲状态为现状;以接近少欲、知足的圣者为安身立命的「足处」。

(增含卷五、十二之六)世尊有一回与大迦叶尊者会面,关心大迦叶年事渐高,身体衰朽,劝他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而受礼请应供及穿受三衣。大迦叶尊者坚持其一贯住阿练若、行头陀行的生活习性,并对佛陀说:「如果如来您不成无上正等觉,我则成辟支佛,而辟支佛则终究未来际尽行於阿练若头陀行的。所以,虽然佛陀您劝慰於我,但我还是不敢舍本行更学其余修行者的方式。」

世尊具法眼,从法饶益、义饶益的立场称扬大迦叶尊者的头陀行,他说头陀行具两方面的益利:

(一)头陀行,可以多所饶益,度人无量,广及一切天人得度。

(二)头陀行在世者,如来之法亦当久住於世,设法在世,益增天道,三恶道便灭,亦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於世。

『增含』卷十二之五中世尊有更进一步的开示:「其有叹说诸头陀行者,则为叹说我已;何以故?因我常称叹诸头陀行故,若有毁辱诸头陀行者,则为毁辱我已。」世尊如此维护头陀行法,尚有更现实层面的意义吗?

『杂含』一一四一经中大迦叶尊者回答世尊问义而说:我观察所得,阿练若头陀行有二种益利:「现法得安乐住义,复为未来众生而作大明。」这就说明了头陀行的二大功能是:

(一)现法住乐,即禅坐行道时能住於安乐。

(二)为未来学道之人树立典范榜样。

佛教经论中,不仅声闻法称叹头陀行法,菩萨道的大乘论也推崇此法呢!『大智度论』卷四十九「发趣品」中说:菩萨摩诃萨住四地中,应受行不舍十法:

(一)不舍阿练若住处

(二)少欲

(三)知足

(四)不舍头陀功德

(五)不舍戒

(六)秽恶诸欲

(七)厌世间心

(八)舍一切所有

(九)心不没(不生二种识处)

(十)不惜一切物

论文中说明了四地菩萨不舍头陀行法,五地菩萨方不修头陀行,头陀行法对佛**修道生活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真正修学佛法之人,应如何掌握道法的准绳呢?「道人修道、求证,不是不知分寸而是不留分寸!」『大智度论』卷六八中有言:「修学十二头陀行者,正见居家多恼乱,故舍父母、妻子、眷属,出家行道,而师徒、同学间尚互结著於心,又复彼此时有娆乱,是故受阿练若法令身远离愦闹,住於空闲,使身远离,亦当令心远离五欲五盖。」原来古来声闻比丘所行之四圣种--著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使身心寂静--皆通於外道沙门、梵志等修道生活方式,所以『大智度论』卷六八文末,世尊说:「随应因缘著粪扫百纳衣,又受戒法尽寿著纳衣、乞食树下住、病服弊(丢)弃药」是佛未出世以来,古老传统中四圣种头陀行中的三事。佛法固以智慧为本而不以苦为先,然以头陀法有助於佛道,能随顺道法,故诸佛常赞叹之。

本文来自“心吃心”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泰行啦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ixingla.com/gny/136659.html

上一篇 2023-04-10 02:51:11
下一篇 2023-04-10 02:42:05

相关推荐

  • 头陀(头陀岭)

    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什么是头佗头陀1、头陀,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2023-04-10 02:44:11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