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
文水县有什么旅游景点
文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地处吕梁市东侧,介于北纬37°15”至37°35’9”,东经111°29’47”至112°19′15”之间,总面积1068.57平方公里,属温带季风气候。文水县的旅游景点有梵安寺塔、西峪口遗址、狄青庙、东岩寺、苍儿会生态旅游景区、武则天纪念馆等。
梵安寺塔
梵安寺塔俗称“上贤塔”,位于文水县上贤村北,原系梵安寺附属建筑。据《文水县志》与《山西通志》记载,该塔建于北宋崇宁三年;从塔上大量的绳纹砖看来,该塔唐代已有。梵安寺塔高42米,周长26米,为七级楼阁式砖塔。塔顶无塔刹,塔基无石砌根基,整座塔矗立在灰土平面之上。在第七级上原有一座小庙,内供铁佛一尊。
西峪口遗址
西峪口遗址位于文水县西峪口村,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兽牙装饰品、羚羊骨和巨大的古生物头骨化石。
狄青庙
狄青庙位于文水县狄家社村中,又名狄武襄公祠,为北宋名将狄青之家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谘率昆弟族人修建。1957年,东西配殿不幸被拆除,仅剩正殿与山门;1994年,狄家社村民集资对正殿进行了一定修葺。
更多关于文水县有什么旅游景点,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文水县属于哪个市
文水县属于山西省吕梁市。
文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东隔汾河与祁县、平遥县相望,南与汾阳市接壤,西与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县、清徐县相邻。
文水县分为基岩中山区、土石中山区、黄土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区、冲积平原区五种地貌。
文水自古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古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宋朝名将狄青,今有女英雄刘胡兰。
武则天纪念馆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胡兰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文水县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至2013年,文水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岩、石英石、石棉、铅、银、石膏等,已西山煤田74平方公里,探明储量约14亿吨。
2、生物资源
至2013年,文水县境内的树种以油松、云杉、落叶松、桦、杨为主,经济林以梨、枣、葡萄等果树为主。
野生植物有乔木、灌木、藤木植物、草本植物、菌类5类。野生药材品种有甘菜、党参、黄芪、猪苓、枸杞、柴胡、**子等50余种。野生动物200余种,主要动物有70余种。
文水旅游景点有哪些
文水旅游景点有:位于文水县南徐村的武则天纪念馆、在刘胡兰镇汾河西提的世泰湖、文水县北辛店村贺家大院民宿集群、始建于1987年文水县博物馆组、文水县苍儿会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
文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西依吕梁山,东临汾河水,位于汾河谷地中部。文水县东隔汾河与祁县、平遥县相望,南与汾阳市接壤,西与吕梁市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县、清徐县相邻。文水县总面积1068.57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山地平原各半,是山西省的农业县。
更多关于文水旅游景点有哪些,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文水历史文化
前一千年前文水县的历史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
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
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司马乌为平陵大夫。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为大陵邑(大陵即大陆),邑治在文水县武陵村北的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县,属太原郡。唐初文水交城地图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大陵县。三国、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县。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旧城庄。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受阳县,属太原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唐武德三年(620年),隶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属汾州。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
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五代、十国、宋,称文水县。
宋元符年间(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迁于章多里之南,仍属太原郡。金、元,属太原路,称文水县。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前一千年前文水县的历史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司马乌为平陵大夫。
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为大陵邑(大陵即大陆),邑治在文水县武陵村北的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县,属太原郡。
唐初文水交城地图
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大陵县。
三国、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县。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旧城庄。
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隶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属汾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
五代、十国、宋,称文水县。宋元符年间(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迁于章多里之南,仍属太原郡。
金、元,属太原路,称文水县。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水古代
文水县城历史上曾两次迁移,最初在大陵城,后迁至现旧城庄处,史称“文水古城”。
文水古城在今城东5。5公里之旧城庄,建于北魏时期。
《后魏风土记》曰:“太平真君九年(448),迁山戎外出,徙寿阳民三千户于大陵城南十里,置受阳县”,移县治于此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城甚宽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
宋元丰七年(1804)汾文二水涨溢,毁于水患,基址不存。现在在旧城庄是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文峪河从不远处流过,雨天仍然是比较泥泞的小村,已经完全见不到当年的辉煌。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平陵大夫世袭之地)。 前376年(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韩、魏、赵共废来靖公,三分其地,属赵为大陵邑,邑治在该县西北二十五里武陵村之北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史记》载:前344年赵肃候游大陵,即此地,其后310年赵武灵王亦游之。大陵庄在公元1621年(明天启年间),即划归交城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并六国,郡县天下,始名为大陵县,属太原郡。前221年至8年(西汉初始元年)的229年中,一直为大陵县。
前202年~9年(西汉)时,于大陵县境南部别置平陶县,包括后来的平遥县西北境。县治在文水县平陶村。
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汉为新,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从公元9年(新莽建国元年)至24年(更始二年),历时16年间,为大宁县。 公元25年东汉立,从25年(建武元年)又复名为大陵县。
在东汉,三国时属太原郡,西晋属太原国。从东汉,三国、晋到南北朝、公元447年(北魏真君八年)422年间,一直称为大陵县。
北魏省大陵,公元448年(真君九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城东十里之旧城庄。从北魏至589年(隋开皇九年),历经141年,名受阳县,属太原郡。
590年(隋开皇十年)始名为文水县。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620年(唐武德三年)隶汾州,六年属并州,七年又属汾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又属太原郡,至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历时99年名为文水县。
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至公元七704年(长安四年)历时15年,名武兴县。 704年(唐神龙元年)中宗复位,又恢复原名文水县。
后经五代、十国、宋、没称未变。 1098年到1100年(宋元符年间),文水古城,因避水患,将城迁于章多里之南,即后来的文水城,仍属太原郡。
金、元时,仍名文水县属太原路。明、清至民国初,属太原府。
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完全成为** *** **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 1949后,新设汾阳专区,归汾阳专区。
1951年3月至1854年5月属榆次专区。 1954年5月至1958年属晋中专区。
1958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1959年9月,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置,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后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属之管辖。2004年3月,吕梁市成立,文水属之。
求山西省文水县历史上都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武则天 狄青 孔天胤 刘胡兰上贤塔由于古塔屡次遭劫而不毁,民间便给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关于它的传说脍炙人口、遐迩闻名。
相传,古代有星相家察知上贤村一带风水极佳,将出真龙天子,于是皇帝传旨命能工巧匠修建此塔以镇,故上贤塔又名“镇龙塔”。塔高耸入云,挡住了担山赶太阳的二郎神的去路。
二郎神勃然大怒,挥起扁担,连击两下,将塔截为三段。塔顶落在了距上贤村15公里处的碱场村,塔根震到了2.5公里以外的冀村。
从那以后,只留下少半截塔身在上贤村。这就是上贤塔既无塔顶又无塔基的由来。
二郎神歇担放山的地方,因山落土,留下了两座小山,就是如今的上贤坡。
吕梁最具特色的是什么 从古到今 要与历史文化有关
吕梁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能源重化工业也有长足的发展。 吕梁地区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区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梯田环绕,是山西的贫困地区之一。
但是,历史给这里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吕梁风光相得益彰,成为今日的旅游地。吕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除煤炭外,还有赤铁矿、磁铁矿、铅矿、白云石、石棉、石墨。
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吕梁地区汾阳市内。
武则天、刘胡兰的故乡文水县也在吕梁地区。吕梁地区历史上人材辈出,宋代名将狄青、唐代大诗人宋之问、唐代大将郭子仪也都是汾阳人。
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市区境内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
据《永宁州志》记载:“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骨脊的古意与吕梁相通,故以吕梁山引申命名。 吕梁市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
当时吕梁地区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历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 *** 成立以后,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组建。2004年7月撤消吕梁地区和县级离石市,设立地级吕梁市。
全市辖一区,即离石区;二县级市,分别是汾阳市、孝义市;十县,分别是交城、文水、中阳、柳林、交口、兴县、岚县、临县、方山、石楼。148个乡镇(81镇67乡),12个街道办事处,3110个行政村,81个居委会。
吕梁市的历史发展过程 春秋时代 为赵国境域,境内设有中阳、兹氏、大陵等。 元时期 吕梁大部属于太原路(后改冀宁路)管辖,境内设置有交城县、文水县、兴州、岚州、临州、石州 (辖离石县、宁乡县)、汾州(辖县有西河县、孝义县)。
石楼为晋宁路辖县。 秦时期 为太原郡境域,设有大陵、兹氏等县。
明时期 吕梁除石楼县属隰州外,境内州县均属太原府。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汾州升为府,并倚郭设汾阳县,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
万历四十年,石楼县改属汾州府, 西汉时期 为太原郡境域。 清时期 沿用朝制,建置未变。
东汉时期 属于西河、太原、河东三郡。 民国时期 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宁州废州改县,三年(1914年)1月,永宁县改离石,宁乡县改中阳。
民国七年(1918年),增设方山县。 三国时期 为魏国境域,属河西郡。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 西晋时期 境内各县分属于西河国和太原国,属县未变,仅兹氏县改隰城。
1949年 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兴县专区辖有兴县、临县、离石、方山、岚县等11县,汾阳专区辖县有汾阳、孝义、交城、文水、中阳、石楼等9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 ”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
1951年 汾阳专区撤销,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划归榆次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石楼县划归晋南专区。 隋时期 分属于离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楼烦郡、龙泉郡。
1952年 兴县专区撤销,兴县、岚县划归雁北专区;临县、方山、离石、中阳划归榆次专区。 唐时期 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隰州、岚州、并州(后改太原府)。
1954年 离石、方山二县合并为离山县。 五代时期 境域内所属未变。
1958年-1971年 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县并入汾阳县,中阳县与离山县合并为离石县,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岚县分别划入静乐和兴县,石楼县并人吕梁县。1959年9月19日除孝义县以外其它各县恢复建置,1961年5月恢复孝义县建置。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组建,同时恢复方山县,新增设娄烦、交口二县。
宋代时期 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 1972年-1996年 1972年4月,娄烦县划归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设柳林县。
1992年孝义撤县设市;1996年离石市撤县建市;1996年汾阳撤县建市。 金代时期 仅因晋宁军被撤销,辖县改属石州,其它州县的隶属未变。
2003年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吕梁市。全市现辖1区10县,受省 *** 委托,代管两个省辖县级市。
山西太原的历史文化
太原:古称 晋阳 并州 龙城。
2500多年建城史。曾是 赵国初都,北齐别都,三朝雄镇,五朝霸府,武周北都,隋朝时期和长安并列全国两大城市。
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反隋,挥师南下缝强必破直入长安(建立唐朝),因太原古称为“唐”(可见当时的晋阳在李世民心中的重要性)。李世民之女又以太原地名命名赐封为“晋阳公主”。
武则天祖籍并州文水县人(并州今太原)。狄仁杰唐代并州太原人。
因历史上很多皇帝和太原有关所以太原也称龙城。(比如李世民太原起兵成功,高欢.高阳父子坐镇太原遥控朝政,武则天封太原为北都)。
本文来自“修夏”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泰行啦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ixingla.com/gny/137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