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
晋祠简介50字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
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文物价值:
晋祠是**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
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四周围廊,为**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
宋代建筑鱼沼飞梁,造型奇特,是**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晋祠
山西太原的晋祠如何?为什么才是个4A级景区?
我是1998年去过一次晋祠,算起来到现在有20多年的时间啦!那时候还很年轻。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因为拍了几张不错的照片,所以还有些印象。**有寺庙祠堂之说。寺一般是佛教的宗教场所,庙是王、诸侯、大夫自设宗庙祭祖之地,比较知名的如孔庙。
这是**人的传统中是供奉祭祀祖先或者有名望有功德的人的场所,所以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到明朝,朝廷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了,目前我国的南方这种家族式的祠堂普遍盛行。那么太原晋祠又是怎么回事呢? 晋祠始建于北魏386年,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姬姓也是天子的姓氏)。周武王灭商(周武王灭商以后自感有愧。所以不称天子,称自已为王,以表示自己不得已而反商,只是为民的想法)。武王去世后,成王继位,因为年幼,他的叔叔周公旦摄政,在平息了商纣王儿子的叛乱以后,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即今山西),所以也称唐叔虞。因在晋水之傍,便改唐国为晋国,唐叔虞也是开国诸侯。为纪念姬虞,又在太原郊区(晋水发源地)的悬瓮山下修一祠堂来祀奉他,称为晋祠,晋祠后来也成为了所有山西人的祖祠,当然后来也有三晋之说!晋祠内有周柏唐槐。两株周柏“齐年柏”和“长龄柏”,树龄在2600年-2990年,两株古树,看遍了**近3000午的文明,滔滔黄河洗尽了三晋大地的铅华。
晋祠内还有晋阳第一泉,它出自断岩层,由于终年涌水,在北齐的时候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句子,起名“难老泉”!另外就是在晋祠内的圣母殿。殿内有宋太宗赵光义下令修的泥塑圣母及四十二尊侍女,这是**现存宋塑中的珍品。共43尊彩绘泥塑像基本都是宋代原塑。圣母为姬虞之母邑姜,彩塑居中而座,凤冠霞帔,庄严华贵,生动传神。 而与隋炀帝杨广关系复杂的李渊(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既是表兄弟的关系,也是亲家,李渊的母亲跟杨广的母亲都是北周独孤信的女儿,而且后来杨广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世民为妻,也就是杨妃)在晋阳(今太原,别称并州或龙城)的晋祠祭拜盟誓起兵,这唐朝的龙兴之地,之所以取“唐”也是尊唐叔虞之意。李世民登基后,在贞观十九年冬,亲征高丽战败而归,驻足晋阳时,李世民有感晋祠唐叔虞与唐朝的情结,写了一篇《晋祠之铭并序》并御书御制碑刻,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完整能看到它!
所以晋祠虽然只是4A景区,但是如果不去晋祠等于没去过山西!
山西太原的晋祠如何?为什么才是个4A级景区?如果您去山西太原,那么晋祠一定不能错过。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是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是晋国的宗祠。《晋祠志》中讲: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尽在晋祠。正所谓不到晋祠,枉来太原。晋祠位于晋祠公园的内部,需要穿过晋祠公园才能到达晋祠,晋祠公园是免费的。晋祠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晋祠三绝:周柏、难老泉、泥塑彩绘人像。晋祠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献殿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建筑很有特色,形如凉亭,雄壮敞亮。鱼沼飞梁是始建于宋代的十字形桥梁,典雅大方,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可以称为**最早的立交桥。圣母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富丽堂皇,宏伟壮观。殿外八条形态各异的木雕盘龙盘绕在柱子上,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周柏距今已有3000多年,树干粗壮,需要几人才能合围。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在这里可以感受一下泉水的清凉,品尝晋阳第一名泉的甘甜。泥塑彩绘人像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对牌匾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晋祠三匾,用笔苍劲有力,颇具神韵。古朴沧桑的晋祠,难老泉的涌流,千年古槐的郁郁葱葱,饱经风霜但风韵不减当年的宋代铸铁武士像,铠甲鲜明,晶莹明亮。晋祠是集**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 历史 文化遗产。至于为什么才是个4A级景区,我想这个可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即便是个4A级景区,这个**最早的皇家园林也是值得我们游览的。
我是在2016年去了山西太原晋祠游玩。这个地方非常有 历史 。如果不了解 历史 的话,去那里游玩就是看看一些古代建筑。
我当时去的时候,是6月份,里面有很多游客,也有导游在进行解说。据说,晋祠始建于北魏386年,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晋祠也成为了山西人的祖祠。
景区的星级是有评判标准的,每年可以升级也可以降级,现在是4A,明年有可能是5A景区。
我当时去玩的时候,一进景区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群臣雕像,然后是圣母殿,在圣母殿前方,有一个建于宋代的鱼沼飞梁。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然后是金人台、难老泉、周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周柏的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它们“目睹”了晋阳的兴废,世间的沧桑。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山西的太原晋祠如何?为什么是4A级景区?
我先说第一个问题。
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原名为晋王祠,解放后改为晋祠。当初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的。 历史 悠久是**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公园风景秀丽,建筑宏伟,古朴雅致。
晋祠比较主要的是鱼沼飞梁,一座精致的十字形古桥建筑,是通往圣母殿要道,构思别致。建筑学家梁思成对这座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经过鱼沼飞梁,就是圣母殿了。它是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是晋祠的主体建筑。大殿前廊柱上雕饰了八条木龙。八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
是**唯一现存唐宋的古建筑。所以说晋祠非常值得一去。
在交通方面:晋祠离太原市区很近,做公交车直达晋祠。
我在说第二个问题,现在的景区共有5个等级,5A级景区是国家最高级的景区。不管是从内涵上、设施上、服务上等等都是一流的。晋祠为什么是4A呢?具体的我也不知因为什么,可能从软件或硬件上还没达到国家级景区标准吧!
有人说“山西遍地都是古迹”,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这片土地人文荟萃,自然形胜迷人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想要仔细品味山西,花一个月的时间是不够的。
晋祠是太原最古老的古建筑遗迹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宗祠式园林建筑群,其 历史 可以追溯到大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最初是为周武王次子唐叔虞修建的祠宇,名叫唐叔虞祠,后来才改为晋王祠,最后省掉王字,直称晋祠。
晋祠将自然山水和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相结合,其雄浑大气又不失儒雅气质的园林风格有别于南方园林的小巧精致,又因为北方四季分明,所以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风采
他也可以说是5A级景区了吧,也许没有申报吧 ,或者有些个别的原因
个人说点儿感受吧。
从 历史 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环境等方面来说,晋祠对我国的 历史 研究, 社会 研究,美学研究,特别是建筑学,雕塑学,园林艺术,甚至植物学,水利等多学科来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仅就全木结构的圣母殿,以及店内的宋代侍女群像,殿前的被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划重点的鱼沼飞梁,再加上飞梁旁边两株相辅相成的千年周柏(话说晋祠里的柏树不活个百八千年的,都不好意思说是晋祠的
介绍太原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晋祠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历史文化
晋祠创建于西周(前11世纪)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现存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太原晋祠景点介绍
太原晋祠景点介绍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武王次子、晋国开国侯而建。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太原晋祠景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太原晋祠景点介绍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这里殿宇、亭台、楼阁、小桥、古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驰名中外。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
侍女像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建筑。殿内,除圣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们有的洒扫,有的梳妆,有的奉饮食,有的侍起居,还有音乐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尽管她们职务不同,但都长期禁锢在宫廷之中,其哀怨、愠怒、厌倦和抑压之情,在她们的面部都有着细腻生动的刻划。在我国古代泥艺术中是比较罕见的作品。
奉圣寺
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在晋祠的最南部。这里曾是唐代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有挂甲树仍立于院中。奉圣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为七级八角形,每层四面有门,并绕以琉璃勾栏,可供凭倚,登塔远望,晋祠全景尽收眼底。村庄、田野一览无遗。
金人台
古称莲花台。在晋祠中轴线会仙楼正西。因台上四隅各铸铁人一尊,亦称铁太尉。台正方形,四周砌栏杆,正中设琉璃瓦小焚帛炉楼,高约4米。
四隅金人以西南隅为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铸”铭文,西北隅铁人为次年所铸,头为明永乐二十一年补造;东南隅为北宋元祐四年铸造,东北隅为1913年补铸。据《太原县志》载,祠为晋水源头,故镇以金神,为防水患。
鱼沼飞梁
在晋祠圣母殿前,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鱼沼为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桥曰“飞梁”,亦称“板桥”,其结构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衬托桥面,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至岸边。
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形制特殊,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造型逼真,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
难老泉
出自悬瓮山下的断岩层,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难老泉上有水母楼,是晋源神祠。祠内,水母端庄秀丽,据瓮而坐,她束发未竟,神态自若。
齐年柏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几百年以前,就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来歌颂它的古老、苍劲;刻于周柏旁的明末书画家傅山先生的题词“晋源之柏第一章”,更加渲染和烘托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献殿
在晋祠内鱼沼飞梁之前。原为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创建,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
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琉璃雕花脊,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斗拱简洁,出檐深远,前后当心间辟门,其余各间在槛墙之上安置棂栅栏,外观酷似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
《晋祠之铬并序》碑
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是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撰并书写的。碑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全碑1203字,书法骨格雄健,笔力奇逸,含有王羲之书法之神韵,是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可谓行书楷模。
;
晋祠在哪里
分类: 交通/旅游
问题描述:
有什么好玩的?
解析:
在山西太原.
晋祠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 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 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近,气侯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座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 *** 近几年下工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 越受到中外游人的亲睐。
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 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为唐叔虞祠、吴天神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宋代彩塑中的精品。在圣母殿的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亭为八角攒尖顶。晋水主要的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常年不息,因此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名为“难老泉”。泉水晶莹透明,常生萍四季一色,常年水温保持在17℃,历朝历代的诗人多吟诗赞美,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写下了“晋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源头上有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建造的水母楼,二层五开间,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体态优美,造型别致,也是宋代彩塑中难得的艺术佳品。
祠区北侧的唐叔虞祠,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为唐叔虞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有唐叔虞的塑像,其两侧是从别处移来的12尊塑像,她们手持笛、琵琶、三弦等不同乐器,是研究**乐器和音乐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晋祠被称为三晋胜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篇。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撰文并书写的。祠内的“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老枝纵横,虽已历数千年之风雨,但仍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晋祠风景图片欣赏更多
晋祠景点介绍更多
圣母殿 在晋祠中轴线最后隅。前临鱼沼,后拥危峰,雄伟壮观。创于北宋天圣年间。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为人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风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
鱼沼飞梁 在晋祠圣母殿前。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其结构为水中 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桥面,东西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乙翼下斜至岸边。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造型逼真,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
晋水源流 在晋祠内。源流主泉难老流量1.8立方米。源上建水母楼,头层三间带廊二层为三间。歇山式屋顶,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源前十孔分水,南北两渠。水温保持17摄氏度,常年不息。唐代诗人李白《咏晋祠》 诗中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龙鳞沙昔草绿。”
献殿 在晋祠内鱼沼飞梁之前。原为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创建,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拱简 洁,出檐深远,外观酷似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
晋祠之铭并序碑 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唐太宗撰文并书。碑高195 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 日”。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到此酬谢叔虞神恩,铭文歌颂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国策略,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唐皇室政权。全文一千百零三字,行书体,劲秀挺拔,飞逸洒脱,骨格雄奇,颇有王右军书意。刻工洗炼,是仅次于《兰亭 序》法帖的杰作,可谓行书楷模。
奉圣祠 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南郊晋祠南侧。原为唐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建为寺,今已残坏。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塔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 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八角七级,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并绕以琉璃勾栏,可供凭倚,登塔远眺,晋汾景色尽收眼底。“宝塔披霞”为晋祠外八景之一。
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所谓金人就是铁人和铁汉。四人铁人中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是北宋绍圣四年 (1097)所铸,溜光钲亮,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造型独特,威武雄壮。东北隅的铁人为民国2年 (1913年)补铸。
对于金人的解释有五种:
一、《晋祠志》:“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于是善男信女集资铸造,祈求“风调雨顺”。
二、村民为预防水患,祈求村庄平安,立此金神用于镇水。
三、“护祠金人”,或称祠庙守护神,“献上昭济圣母,永充供养。”宋绍圣五年题记载:“倚灵感于永老,获恩德于长年”,乃侍卫圣母并祈求保佑之意。(西北隅铁人胸前铭)
四、晋阳为**北疆边陲重镇,常受外族侵犯。宋毁晋阳后不久,太原为金人所陷。金虏徽钦二帝北 去,北宋到此结束。似乎晋祠铁人也是出自百姓对赵宋王朝的怨恨,加之宋帝软弱无能,于是将武装保卫故乡的愿望寄托于神灵武士。
五、传说金人台是金兵占领太原并虏去宋朝二帝时筑此台歌舞庆贺胜利,于是得名“金人台”。
台中心,是琉璃制成的小阁,高达丈许,明代遗物。
山西太原市晋祠旅游提示:
地理位置: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
联系电话:暂无信息
景点门票:
公交路线: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
太原晋祠有什么历史典故没有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
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
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晋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和著名的游块胜地,常年接待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
关于晋祠的故事,说来话长,据《史纪·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
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
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
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 ?——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
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
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
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
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
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
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
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
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
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
相侍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
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
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
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
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
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
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宝。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
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
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
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
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
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
现存此桥,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及同时建造的。
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样翻修。
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复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
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面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
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飞梁南北桥面之东,两端各卧伏一只宋雕石狮,造型生动。
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国较早的铁铸狮子。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
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
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
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
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
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
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
殿、桥、泉亭和鱼沼,相互陪村,浑然一体。
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
“减柱法”的熟练使用。
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
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地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
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
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其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
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
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
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
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
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
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
这些侍女像的肢体身材比较造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
她们的年龄或任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
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
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
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
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
泉水晶莹透明,水中浓翠的长生萍和水底五色斑澜的石子,在阳光的映照下光彩夺目,蔚为奇观。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赞美不绝,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
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17”C,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持句:“千家灌禾稻,满目江乡田。
”“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
”就是咏颂晋祠的泉水的。
水母楼位于难老泉亭西面,又称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全楼分上下两层。
楼下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
楼上坐西向东设一神龛供奉水母。
神龛两侧有八个侍女塑像,体态优美,衣纹飘逸,造型别致,也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晋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
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亲自撰写的,名为《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政策,以达到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巩固自己政权的目的。
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墨宝,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颇高的造诣。
《晋祠之铭并序》书法飞逸洒脱,骨格雄奇,笔力遒劲。
刻工以洗炼的刀法,充分表现出原书法的神韵。
“唐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祠区北侧有唐叔虞祠。
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又北宋太平兴国修晋祠碑记中描绘它“前临曲沼”,“后拥危峰”,旧祠位置似与现在不在同一个地方。
现存建筑分前后两院,颇为宽敞。
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是唐叔虞殿。
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唐叔虞塑像。
神龛两侧有从别处移来的十二个塑像,多为女性,高度与真人相近。
她仍手持笛、琵琶、三弦、钹等不同乐器,似乎是一个较完整的乐队。
远些塑像约为明代作品,是研究我国器乐发展和音系史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区南瑞,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
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村著蓝天白云,甚是壮观。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
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四十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苍劲挺拔,与长流不息的维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浓荫四布。
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异常优美。
《晋祠》,晋祠文物保管所编,文物出版社,1980相关内容:晋祠诗文;难老泉·吴伯萧 ;晋祠志序·刘大鹏 ;话说晋祠铭·张友椿 ;晋祠之铭并序·李世民 晋祠圣母殿圣母殿前的蟠龙柱晋祠三绝之难老泉鱼沼飞梁晋祠三绝之宋塑侍女(之一)晋祠三绝之周柏
本文来自“心吃心”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泰行啦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ixingla.com/gny/14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