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文殊殿(佛光寺文殊殿平面)

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

佛光寺“四绝”

唐朝是佛教文化的兴盛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寺庙建筑。据了解,国内目前仅存4处唐代木结构建筑,它们奇迹般地全部位于山西,而佛光寺东大殿就是其中之一。千年古刹佛光寺坐落于五台县城三十公里外,安静且祥和地述说着它千年的神秘、不老的传奇。进入寺院,层叠的古建跃然入目。佛光寺东西长而南北窄,布局以东西轴线为通道,主要建筑基本集中在层层叠起的三个庭院中。寺院内最高一层院落矗立着唐建的东大殿,殿前有唐代石经幢一座,殿南有一砖塔称祖师塔。中间一层院落除东面为石券窑洞外,南北房为现在的客房。最下一层院落,北面有金建文殊殿,院中又有一唐代石经幢。院南原为普贤殿,毁于火灾后,新建廊房。目前,佛光寺占地面积34200平方米,有殿堂、楼阁、窑120余间,是五台山保存最完好的寺院之一。听老辈人们相传,北魏时孝文帝骑马拜游五台山,到了南台顶时天色将晚,忽然看见山的西面有一道非常奇特美丽的霞光,他以为是文殊灵迹,便骑着马一路寻着光线找到这里,建造了3间佛堂和僧舍,创建了最早的佛光寺。佛光寺东大殿内的唐木构造、泥塑、壁画、墨迹,都是非常珍贵的文化,世人将其概括为佛光寺“四绝”。木构建筑堪称杰作东大殿面宽7间,进深4间,八架橼,单檐五脊顶。前檐五间设门板,两尽间砌砍墙安直棂窗。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柱子粗壮,屋顶平缓,整体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唐代建筑。斗拱断面尺寸为210厘米×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10倍;殿檐探出达3.96米,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梁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使用时间之久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殿内泥塑栩栩如生东大殿筑了巨大的佛坛,坛上有唐代彩塑30余尊。其中,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侍胁菩萨、金刚等塑像33尊,高1.95米至5.3米不等。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296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绝无“千人一面”之嫌。淳古笔法彰显唐韵在东大殿内槽拱眼壁存有14幅壁画,内槽外侧北、南和背面,均为唐代壁画,内容都是身有背光的众菩萨图,由于这三面都是处在殿内光线暗处,故画面仍显红、绿、黑色。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人物衣带飘动,典型的唐画风韵。题记记录千年史实除殿内梁下有唐人墨迹外,大门的背后和大门门框立枋上也有唐以来有具体年号的的墨迹多处,未题年月的唐、五代、金以及明、清题记数十处,内容均为游佛光寺的留笔。这些题记墨迹清晰,有极高的观赏和记事价值。

佛光寺文殊殿(佛光寺文殊殿平面)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天花板叫什么

文殊殿。根据查询百度地图显示,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天花板叫文殊殿。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兄雹国家森林公园,搭尘前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华十大名知清山之一。

佛光寺文殊殿有什么独特之处?

佛光寺文殊殿建腊亏于金代天会十五年(1137),在木构建筑技术上有独早局到之处,即用“减柱法”。既节约了轮睁神材料,又使殿内空间宽敞,是金元时期的一种构架手法。

佛光寺大殿到底有多美?它有着怎样的历史?

木质建材是一种永恒的建筑材料,既现代又古老,在建筑风格这一碧卜特性上,木质结构建筑可以跟城市的特点特色相呼应,比较能彰显社会人文的特点。

因为它是天然材质,所以建筑使用起来比较有其特有的一种亲和力,消除了建筑本身由于外屋产生的冰冷感,而且木结构建筑它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以充分的发挥展示其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特色。

而**作为最早开始使用木质结构的国家之一,我们从根本出发,实践出真知采用柱,梁相结合的各式木质构架。扬木质材料的受弯和受压之长处,避木质材料受剪和受拉之短处,并且有很好的抗震功能。

在很早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方式就已经自成一套非常严整的建造方法了,而我们今天要探索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便是**历史上现存的唐朝木质结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它带我们一起了解唐朝的文化底蕴,一起了解唐代木结构建筑。

一、佛光寺大殿:享誉隋唐两朝的名刹古寺

在五台山三千怀抱,气势巍峨的山村边,屹立着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神秘建筑,它虽然没有绕梁的梵音和袅袅的香火,也没有门庭若市的香客来祭拜,却能够千年不倒,它是长久不老的传奇古刹。

五台山佛光寺是建筑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早在隋唐时代,它就已经是五台山名刹古寺了,这个佛光寺的大名经常在各部史书资料中有所提及。

而且,他也经历了很多次被毁和修葺,在晚唐时代,我们的佛光寺东大殿再次被重建,巨大的佛坛对面开间,正中间塑立三座主佛以及胁侍菩萨,在巨坛之上,还有散置着的菩萨,力神等等二十余尊,这些都是唐代时期的塑像,东大殿的木结构建筑,以及殿内的壁画更是唐代的标志建筑。

在晚唐时期,佛光寺经过了一番重新修葺之后,也因为当时统治者不允许佛教发展,伴随着佛教衰败,佛光寺也逐渐沉沦,除了宋朝时期的文殊殿一些小的修筑之外,渐渐被外界所遗忘,珠玉蒙尘。

直到后来,在我们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跟林徽因坚持不懈的寻找之下,它才重现于世,并且推翻了日本人认为**古代的建筑——唐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已经不存在了,要观赏唐代木结构建筑需要去日本东京和奈良的嚣张言论。

在东大殿的南边一侧有一座跟敦煌壁画里边描画的砖塔是一模一样的砖塔深深地证明了佛光寺的建筑历史在唐代或者建筑在更早时期的定论,梁思成发现它时,赞它是“**第一国宝”。

佛光寺东大殿里边建设设计的唐代专属题记族陵,有唐代史实文化的专属壁画,有唐代特色风格的雕塑,唐代特色风格的建筑,这些被大家称为“四绝”,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佛光寺的建筑构架:它是抬梁式木构框架的经典之作

佛光寺东大殿形象的展现了艺术和结构的高度统一,是作为**古建筑现存的技术水平最高的,体量规模最大的,唐朝木结构建筑的典范,虽然是简单的平面构造,却又具有丰富的室内空间。

各种形式,大小不一的上千个木结构构件通过我们特有的榫卯结构紧密的咬合在一起,构件虽然有很多,但却没有一个没用的或者多余的,外观建造造型还非常的优美,沉稳,雄健,大殿里是由屋顶、梁架、斗拱层、“回”字形柱网平面来共同构造的“金厢斗底槽”,具有唐朝时悔穗穗期殿堂建筑的典型建筑风格。

在唐宋时期的古建筑中,这种使用斗拱层的抬梁式殿堂建筑里,檐柱和金柱的建造一定要是等高的,也称内外柱等高,佛光寺大殿就是唐代典型的斗拱层抬梁式建筑,它的内外是通过梁枋和斗拱相组合,再架起它的平闇,最终以此来撑起整个大屋顶。

这种建造方式在唐代主要是使用在皇宫建筑和寺庙建筑这种最高等级的建筑中。其他的现存的唐代以后的殿堂楼阁大部分是简化的建筑风格,它们的特点是檐柱比金柱矮上一两足材,在金柱头上的辅作被简化变小,并且取消了平棋枋和消明栿,仅用草栿,在有天花的情况下,底层的草栿会兼做平棋枋。

佛光寺东大殿的大梁和栱层结构,作为殿堂昂结构最前端支点的是下面一条大梁,而上面的那一条大梁则压住昂尾,两条大梁跟中间斜着的昂一起组成殿堂上方结实而又沉稳的杠杆结构。

三、佛光寺东大殿还有跟日本天平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结构相同的小方格平闇,这也是其作为大唐殿堂式建筑的典型例证。

(一)“梁架”之美

东大殿的梁架还采用了托脚叉手,托脚也就是檩和下一层梁头之间斜着放置的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扶持檩,清朝时期的建筑就没有这个构件;而叉手是指脊檩和平梁梁头之间斜着放置的木件,主要功能是扶持脊檩的斜撑,在明清时期这个构件也被拆除了,改用脊瓜柱。

东大殿的平梁上边最上边的一端使用了三角形的人字骨架,这种房梁骨架结构的使用,可以说在现存的全国范围内的木结构古建筑位列第一。

在平梁之上使用大叉手而不是侏儒柱,两个叉手之间相交的顶点跟令拱相互交错,而替木跟脊搏是受令拱承托,这些都是唐代时期的建筑特色。这些传统的屋梁构架上部的建造手法都是从汉代延伸相传的,在南禅寺大殿和山东地界汉代朱鲔祠的石刻上也有见过这样的建造手法,只是这种结构在五代之后就绝迹了。

(二)“升起”之美

佛光寺东大殿的屋面坡度比较平缓,檐口和正脊都有所提升的角度,建造升起曲线,在唐宋古建筑里边,“升起”这种建筑方式比较常见,也就是从房屋中心开始,两侧的檐柱都会比中间的次第稍稍高出些微的建造方法。

屋檐的升起便是:中间的柱子高度不变,次间、梢间、尽间比中间的柱子头依次抬高两寸,让房屋的檐口逐渐形成一条缓和而又升高的曲线。

而翼角则是**古代建筑的屋檐转角的地方,因为它向上翘起,就像是一只舒展羽翼蓄势待发准备翱翔于天际的鸟儿,而被称为翼角,从唐代开始就出现了翼角翘起的屋檐,屋角的地方角梁断面的高度大致是椽高的三倍,角梁跟椽的下端都是搭造在檐檩之上的,通过铺望板的方式,来让角椽的上皮渐渐变高,高度达到了跟角梁上皮一样,殿堂在设计上专门各在屋角的地方正侧面的檩上垫上一根三角形的小木条,这种木条在宋代被叫做“生头木”,而它在清代被称为“枕头木”。

这样垫造屋檐到转角的地方就可以出现平缓的升起上翘。因为“升起”的建造手法,从屋檐到转角的地方有些微的弧度并且转折自然,从殿堂美观的角度上分析,唐朝时期的转折过度并且自然,明清时期过度显得稍有生硬突兀。并且东大殿的殿檐探出足足有三点九六米,这是宋朝开始的木结构建筑里所没有的。

(三)“斗拱”之美

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肥硕,经实际测量,它的斗拱断面尺寸达到210*300厘米,这种建筑风格有晚清时期斗拱断面的十倍之大,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曾评价东大殿:殿檐出探深远,斗拱雄伟宽大,是典型的唐代古建筑。

而且东大殿的内外柱上总共采用了七种斗拱构件:外檐柱头的斗拱铺作,外檐补间的斗拱铺作,转角的斗拱铺作,内槽柱头的斗拱铺作,内槽山面中柱柱头的斗拱铺作,内槽补间的斗拱铺作,内槽转角的斗拱铺作。

其斗拱制作灵活巧妙,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都有双抄双下昂,内槽转角改成偷心造不设置单独的横栱,也就是在内槽柱子内侧插拱作为七铺作偷心造,这也是因为佛光寺实际用途,佛像的圆光罩比较占地方没办法放下横拱的原因稍作调整改动,全部采用偷心造的手法。七铺作斗拱的纵横霸气,震慑四方,在**古代建筑中,它是现存的一个斗拱挑出层次最为显赫突出的一个实例。

结语:

灼灼生辉的佛光寺历经千年屹立不倒,它的唐代木结构建筑特色让我们颤栗,它的唐代四绝带我们回到唐代的建筑文化中,它的多姿多彩,巧妙灵活的构造和建造手法不同于宋元明清,更是为我们增添了了解唐代殿堂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它又超脱了建筑本身的由于历史时代而产生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它被梁思成先生发现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它的发现把这一重大发现投掷在了一个更为庞大、宏阔的历史背景下面。

这座雄伟而又恢宏的唐代殿堂建筑从此便成了在**近现代史上一个充满了暗喻嘲讽的符号,**和日本历史建筑学术之间较量,曾经因为它而发生戏剧性的大转变,它本身参杂了更多的民族色彩的情感和政治征服角力在其中,在梁思成的建筑日记当中虽然记录了无数的非常具有特色的**建筑跟佛光寺是一样的,但是,它又是不同于其他建筑的,佛光,不仅仅是佛光;建筑,不仅仅是建筑。

参考文献:

《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详解》

百度百科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佛光寺壁画有哪些特色?

佛光寺位于山西五台县豆村的东北,五台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主殿东大殿是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中的壁画具有鲜明的特色。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年间,殿的四壁原来都有壁画,可惜在修葺大殿檐墙和依壁塑造罗汉像时被毁。后世仅存有前槽北次间和两梢间拱眼壁外侧3幅,南北内槽前间和后间拱眼壁外侧4幅,后槽明间、两次间和两梢间拱眼壁外侧5幅,外檐两山前后各4间拱眼壁内侧8幅,后檐南尽间拱眼壁内侧1幅,殿内明间佛座后侧东腰处1幅,计有22幅,60多平方米。

佛光寺东大殿的拱眼壁高约69厘米,长约四五米。前槽两梢间拱眼壁外侧绘着青绿色的卷草纹,势若风浪流云。前槽北次间拱眼壁外侧绘阿弥陀佛说法图,阿弥陀佛身披袈裟,袒露胸膛,结跏趺坐于仰莲佛坛上,两侧有胁侍菩萨5尊。

他们头戴花冠,项佩璎珞,身姿微曲,飘带自两肩下垂,有的捧物,有的双手合十,有的结吉祥手印。佛坛前绘博山炉一个,两侧画手捧莲花、呈半蹲姿势的供养菩萨各1尊。

像下为仰覆莲瓣基座,表明佛门净土。画面的左右两组以其胁侍菩萨观音、大势至为中心作赴会听经之状。

观音像两侧又有胁侍菩萨4尊,前为两尊持花天女,后有天王护持。大势至菩萨两侧有胁侍菩萨8尊,供养和听经菩萨3尊,前为擎持龙幡的两位天人,后有诸位官吏拜别。

观音、大势至菩萨上部各有翱翔于蓝天白云中的飞天两尊,白色流云中还端坐着赴会听经的诸菩萨和**。

画面着色以青、绿为主,赭石、铅粉次之,间以少量原砂和土黄。由于殿宇朝西,下午的阳光可以射入殿内,故使前槽拱眼壁唐代壁画的铅粉变成了铁青色,青绿也失去了艳丽的色泽。这3幅壁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如出一辙,有浓厚的古朴风韵。

后槽两梢间拱眼壁外侧绘诸菩萨众。其中北梢间拱眼壁外侧画4排102尊菩萨像,南梢间拱眼壁外侧绘3排65尊菩萨像。

这些菩萨像高33厘米至35厘米,大都头戴花冠,身着长衫,肩饰帔帛,两侧垂以飘带,色泽、式样各不相同。菩萨身后都有背光,脚踩流云,飘然欲仙,由于其色彩泛铅,部分菩萨面部和肌肤已变成赭色或青色。

总体上看,这部分壁画红、青、绿、白、赭、黄兼备,色泽较前槽拱眼壁的鲜艳。究其原因,当是南北内槽和后槽白天光线较暗,紫外线照射微弱之故。

后槽明间、两次间拱眼壁外侧画佛像。每间拱眼壁分上下两列,置35尊佛像。这些佛像都有名目:一释迦牟尼,二金刚不坏佛,三宝光佛,四龙尊王佛,五精进军佛……其用途如不空所译《毗尼经•三十五佛名礼忏文》讲述的“犯五无间业者,宜于三十五佛前至心忏悔”。

诸佛均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头饰螺髻,面相慈祥,身披袈裟,凝神端坐,颇具禅定功夫。

画面所施色彩为莲座青绿,袈裟朱红竖弯腊,背光有黄、白、红、绿多种。其白色部分微有泛铅。由此可见,闹念壁画的泛铅和色变除去壁质内渗入石灰外,其主要是阳光长期照射所致。

外檐拱眼壁内槽原来都绘有壁画,内容为佛和诸菩萨众。1430年,在殿内周围塑造五百罗汉时,从檐墙上部至拱眼壁悬空余滑塑成佛山胜景。因此,将颜料和泥巴涂抹在拱眼壁上,随后又在其上刷过朱红色,故使唐代绘制的壁画大都掩盖。

日久天长,拱眼壁上的部分泥巴和朱红色颜料脱落,使外檐两山前间和后檐南尽间拱眼壁内侧各绘佛像35尊、外檐两山后3间拱眼壁内侧各画菩萨3列,每间分别为55尊或58尊不等。

壁画中佛像均为全跏趺坐,头上都有螺发肉髻,所披袈裟分为红、黄、白、赭诸色,面相丰满,姿态端庄,神情凝注,肌肉圆润,古趣盎然。

菩萨像都头戴花冠,身穿长裙,佩饰璎珞,飘带多于腹前打结,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其色彩有红、白、青、黄、绿、赭等交错调配。

细观画面,有富丽雅趣之韵,而少单调乏味之感。其线条流畅,肌肉圆润,衣饰柔软贴体,有显著的唐代风格。

明间佛座后侧的束腰处,释迦牟尼佛须弥座背面,有高35厘米、宽100厘米、计0.35平方米的壁画一方,分左、中、右3部分。

左端画的是身穿铠甲、右手持宝剑的天王,用左手压着一个魔怪,右脚踏着一个魔怪,旁边有一女立像,头戴花冠,右手掌心托一花朵,左手掌心托一香钵,钵中还燃着香,女立像作惊异欲避状。

正中画的是一个力士手擒了一只类似猿猴的动物,用右手攥着尾巴,左手抓着头盖,那动物弓爬在地;右端画的是一个力士**上身,手持长杆,向左右追赶。

整幅画面中,无论天王、力士还是魔怪,都画成关节突出、肌肉隆起疙瘩,从神情看,天王、力士怒颜厉色,魔怪恐惧绝望。另外,在画面的上角,还残留一段龙爪和龙尾。

整幅壁画人物形象生动,天女服饰飘逸,天王、力士筋骨健壮,墨线劲利,设色素雅,形神皆备,与唐吴道子画的《天王送子》图像仿佛。《天王送子》图的一段有天王、女立像,两个力士和龙等,正与之相似。

由于这幅壁画处在佛座与扇面墙的夹缝间,原来两侧有土墙封起来,长久密闭,使画面的色泽历千余年后如同新的一样,红,绿,黄,黑等色仍十分醒目。终于使后世能够清晰细致地观赏到淳古的笔法。

此外,左次间和左山前侧的拱眼壁上,有宋代所绘佛、菩萨像。文殊殿内有明代重绘五百罗汉像,后世存有245尊。

佛光寺壁画

本文来自“玖玖言”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泰行啦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ixingla.com/gny/146595.html

上一篇 2023-04-12 21:52:12
下一篇 2023-04-12 21:45:09

相关推荐

  • 佛光寺文殊殿(佛光寺文殊殿平面)

    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佛光寺“四绝”唐朝是佛教文化的兴盛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寺庙建筑。据了解,国内目前仅存4处唐代木结构建筑,

    2023-04-12 21:50:08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