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碉楼(羌族碉楼内部构造)

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

羌族碉楼是怎样建成的?又有啥作用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骼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O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芜人的血汗和智慧。淳厚的古遗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

羌族碉楼(羌族碉楼内部构造)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在岷山中穿行,不时能够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楼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楼、石砌房、索挢等享有盛名。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碉楼的修建让人惊叹,匠人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碉楼建成后稳固牢靠,经久不坏。1 9 8 8年在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现在羌区的碉楼虽能见到,但比以前少了很多,不少地方也新修了一些碉楼,多为观赏用。在一些保存完好的原始山寨,还有正在使用的碉楼,一般作为羌族民居的一部分,存储粮食使用。

羌族的碉楼美在何处?

走进羌族聚居的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山顶上或是险要的关隘上高高耸立的碉楼。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高大伟岸的巨人巍然挺立,又像一把把锋利的长剑指向蓝天。走近一看,便可发现这些碉楼十分浑厚、厚重、雄伟,给人一种力度和美感。

碉楼是羌族同胞住房形式之一,多用于防御侵袭与抢劫,一旦有事,附近各户老幼妇孺均可入内躲避,楼身设有洞眼,用作瞭望和射击。平时则多用碉楼储藏粮食。这种住房形式已有很长的历史。《后汉书·西羌传》中便有记载:“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碉楼之意。

羌族同胞依据山形地势,就地取材,利用遍地的乱石和泥土垒砌修筑而成。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状,一般高5~7丈,最高的达10余丈。羌族祖先修建碉楼既是为了适应在高寒的气温中保暖、储藏粮食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防范外来侵扰的需要,因此重在厚实坚固,而不求表面的光滑,并且大多建于险要之地,以便防守。各寨都筑有碉楼,三五成群,既是日常生活便于往来的需要,又是械斗时互相支援的需要。一群碉楼在布局上错落有致,体现了一种整体意识,体现出非凡的气势。

可能是由于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羌族的审美观念的缘故,尽管现代在外族的影响下修建了大量的木质平房,而且也无防御侵扰之虑,碉楼古风却一直保存了下来。羌族房屋除碉楼之外,还有较碉楼低矮一些的碉房,是羌族同胞的日常居住之地,仍用碎石和泥土筑砌而成。也有楼层,有二层、三层、四层的,以三层居多。每层高八九尺,墙厚尺余。这其实也是“邛笼”之一种。楼顶为平台,既是晾晒粮食之地,又是休息场所。这种碉房高近3丈,结构紧凑,也显得雄伟端庄。

羌族建筑里面,羌族“碉楼”为何会让人惊讶?

我国的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当然羌族也有着自己民族独有的特色,对于自己的建筑来说也是非常的独特。虽然很多人并没有亲眼见过羌族的建筑,但是只凭听闻也完全可以想象到羌族建筑的宏伟壮观。之所以羌族的碉楼让人惊讶,是因为它保留着自己独有的历史,当然也正是因为自身建筑的独特性,让很多人都十分的惊讶。

独有的碉楼正是羌族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历了数多年的战争,羌族独有的建筑也是保卫了自己的族人,当然也正是因为自己独有的碉楼,才能够让自己一直以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虽然发展至今很多文化都有所仪器,但是对于枪族来说,自身的建筑正视自己的文化底蕴,毕竟对于枪组来说,也正是因为碉楼的存在才能够保护好自己的族人,至今为止在听说羌族的碉楼文化之后,也会让很多人都表示十分的震惊。

建筑之独特也依旧是他人所关注之重点

羌族的建筑有着自己的建筑文化,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带给羌族的建筑有着无人能敌的古典底蕴,在如今的人看来也是非常的优美,虽然现在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去了解古代的文化,但也正是如此,才会让羌族建筑带给了很多人不一样的体验。建筑的独特性也是羌族建筑的特色,所以之间为止无论是何人去见过羌族建筑依旧会被它的建筑独特所吸引。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化和建筑才能够助力起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这也正是我国努力保护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我国是多民族的一个国家,但也正是因为多民族才能够让我国显得更加有特色。

羌族碉楼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历史?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 “羌”的明确记载。众多史籍和出土文物表明羌族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早进入农牧兼营,且以养羊业著称于世的民族。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人口约有十九万八千人(19 90年),大多数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族、汉、回 族等族人民杂居。

羌族没有文字。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包括自治县的南 部、中部和北部偏南地区;北部方言包括自治县的西北部的赤不苏等地。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民频繁交往,很多羌族人民懂汉语,通用汉文。

羌族分布的地区,峰峦重叠,河川纵横。岷山支系九顶山、鹧鸪山横贯境内。

地处高山峡谷之间的羌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度。由于地形的不同,气候差异极为明显。沿河一带,海拔在1,300m至1,400m之间,初春季节,百花盛开,而海拔在二千米以上的山区,却仍是白雪纷飞的寒冷天气。

羌族地区山高谷狭,交通险阻,勤劳勇敢的羌族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人行通路。在汹涌澎湃的河流上,架设起竹索桥、悬筒渡索的溜索和木架的挑桥,密切了江河两岸各村寨人民之间的交往。羌族的竹索桥,长达二、三十丈,不用铁钉,没有桥墩,只是用多条竹索,并排横跨江面,上铺木板,便可通行人畜。

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 ”的记载。

羌族这种垒石为室的建筑历经 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更趋丰富。其类型集中、成片的大规模古建筑体系,在国内各民族建筑中都不多见。从一定程度上讲,羌族建筑不仅是西南大部分少数民族建筑之源,而且是中华建筑目前尚保存完好的源头遗迹。

羌族民居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虽然今天的羌族民居建筑已远非其原始状态。但在其建筑选址、村寨布局以及空间形式等方面,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古风遗韵,反映出羌族民居建筑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形成的规模和风格特色,并为后来的羌族乃至藏缅语族诸民族的民居建筑打下了深刻烙印。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 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向上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碉楼是怎样建成的?有啥作用?

它是由竹索,木工板建成的。作用是主要用于储存粮食。羌族地域山高水险,为方便交通出行,1400余年前羌民就打造了索挢(绳挢)。两边建砌石的洞门,门里立石础或大立柱,础与柱上挂竹绳,少的是数根,多的是数10根。竹索铺上木工板,两侧设高于挢面1米高的竹索护栏。步道有木栈与石栈。木栈修于丛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方;石栈施于峭壁山崖,绿岩凿洞,插木为挢。羌族民俗石工农闲常常出门制作工艺。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点。是因为羌族聚集区坐落于藏北高原的东部边界的岷江中上游地域,这儿山峰重重,地形险峻。羌寨通常设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作“云彩中的民族”。在岷山中穿梭,不时可以看见具有特点的羌族的碉楼和砌石房。羌族建筑恰好是以碉楼、砌石房、索挢等享有盛誉。羌语称碉楼为“邛笼”。

碉楼是羌族人用于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通常多修于村落住宅旁。碉楼的尺寸在10至30米中间,样式有四边、六角、八角几类类型,有的达到十三四层。

碉楼的建材是石板和黄土壤,墙基深1.35米,以石板垒砌。石墙里侧与路面竖直,外边从下到上向内稍歪斜。碉楼的建造令人惊讶,工匠不制图,拉线、柱架支柱,全靠精湛的手艺与阅历。

碉楼完工后牢固可靠,经久不坏。1988年在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看到的一个明朝古城堡遗迹“永平堡”,经历几百年风雨沧桑仍保留完好无损。如今羌区的碉楼虽能看到,但比之前少了许多,许多地方也新修了许多碉楼,多以观赏用。在许多保留完好无损的初始山寨,也有已经在利用的碉楼,通常当作羌族民屋的一部分,储存粮食利用。

本文来自“可凡儿”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泰行啦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ixingla.com/gny/153428.html

上一篇 2023-04-08 19:49:06
下一篇 2023-04-08 19:38:06

相关推荐

  • 羌族碉楼(羌族碉楼内部构造)

    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羌族碉楼是怎样建成的?又有啥作用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

    2023-04-08 19:46:07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