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岳村(上岳村简介)

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

佛冈历史

1.佛冈上岳古民居有多久历史了

上岳村(上岳村简介)

上岳古民居位于佛冈县龙山镇上岳村,始建于南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超过720年的历史。2006年被评为“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点”,2008年列入广东首批古村落,现正按“**历史文化名村”标准规划整治。

古民居建筑风格属于明清岭南派,建筑群布局清晰、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保存完好。整个古民居建筑由十八“里”组成,共有37幢108座古民居,每幢民居均雕梁画栋,墙壁绘画各具特色。建筑物均青砖到顶,山墙为耳形,屋檐耳边刻有各种图案。从远处望,可以看见五六十个锅耳式防火墙和硬山顶整齐排列,十分壮观。

交通指南:

距佛冈县城16公里,有省道经过,交通方便。驾车从广州市沿京珠告诉往北行到佛冈县汤塘出入口转上106国道,然后往广州方向行驶至龙山镇,再转入县道376线,前行15分钟即到达古民居。广州市为出发点,全程时间约1小时。

2.有关清远的历史

清远”两字连用,始见于晋,意为清明广远。《晋书·王导传》云:“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而作为政区之名的“清远”,则最早出现于我市,从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启用至今,已历1500余个悠久岁月。中经三个演变阶段:梁武帝置清远郡,始使“清远”以辖县的政区形象知闻于世;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置清远县,“清远”之名遂被降格使用近1400年;1988年建清远市,“清远”之名又获得升格使用,现新建的清远市已到“弱冠之年”,是一个活力四溢的年轻的地级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宿县虽比清远郡早600多年出现,但后在其地置郡时却不用其为郡名,仅作为清远郡属县之一保留其县名(辖境较前大为缩小);而当隋撤销清远郡时,老牌的中宿县竟被新置的清远县所取代而从历史上消失,其时原清远郡地还有一个政宾县与新置的清远县并存,但33年后因其省入清远县也同样永久地归于消失。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变迁说明世人对“清远”之名情有独钟。遗憾的是这么一个深受青睐的名称却无人破译过其来历,致使后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余潜究于此多年,始悟“清远”之名源之于水。水者,北江河水也。

因水而名是古代临河县邑习见的取名手法,如曲江、翁源、三水、四会以及我市古代的浈阳、含洭等县名。清远县前身中宿县,取名亦跟北江河水有关。今版《清远县志》援引历史传说云:汉初,二、五、八月,潮水上涨至禺峡(今飞来峡),逐浪返五羊城一宿而至,故飞来峡又名中宿峡。“中宿”之名源于海潮上涨而得,属水情地名。这是特定情况下的北江水情,非常态下的北江水情,常态下的北江是一条水量丰沛而水质清冽的河流。

北江古称溱水。这个名称出现于汉,一直流行到唐宋,唐宋史书都以“溱水”为北江正名。溱者,众也,多也,以“溱”名江,盖言北江水源丰沛也,属水量河名。此名称与实际相符合。据《广东省韶关市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称:北江水系“径流总量为312.8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023毫米。平均每人拥有径流量为7426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拥有量的2.1倍和2.9倍,但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按每亩耕地拥有水量计算,则韶关数字最高,达8323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2、4.8和3.6倍。”由此可见,北江的水量是相当丰沛的。

北江河水不仅水量丰沛,而且水质清冽,因为其上游河段多是石山峡谷,两岸森林茂盛,入河的泥沙量较少。关于北江水质之好,留传至今的历代赞美诗句可作生动的见证。“澄碧源之见底,耸翠壁之临危”,是迄今所见的吟咏飞来峡水质清冽的最早诗句,作者江总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闻人。见之于唐宋的诗句有:“两峰支碧汉,一水抱清湾。松老龙犹在,波澄势自还”(唐·沈佺期《峡山》);“永愿依胜侣,清江乘渡杯”(唐·徐浩《宝林寺》);“意闲门不闭,年去水空澄”(唐·杨衡《题峡山寺》);“澄江诘曲峡中天,远使归来驻画船”(宋·章得象《峡山飞来寺》);“古寺清江上,维舟夕照前”(宋·高绅《峡山》);“云水连晖还接影,瞑禽西去复东来”(宋·向子諲《峡山飞来寺》)等等。明清时期更多,本文不作累述。上述诗句中多用“清”、“澄”字眼描绘北江河水,清者,纯净无杂质也;澄者,清澈之意也。由此可见,北江水质已久负盛名。

北江出飞来峡后,西南流经洲心伦洲岛后折向西北,至附城转为东西流向过清城,之后再转向西南缓流而去。飞来峡之南地势平坦,北江入此流速缓慢,漫江碧透,清波相逐,大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气象。若临江登高眺望,会令人自然生发出“一水远赴海”(唐·李翱《峡山寺》的感慨来。遥想南梁时期的清城先民也定会生此同感,故有可能将“清”与“远”两字联系起来,适逢此地置郡,遂以“清远”名之,实是甚合情理的事情。此名称将水质与水向寓于一体,极富诗情画意。幸哉,余总算悟出了个中奥秘:清远者,乃清江流远也!

末了,附言一句,此乃一己之主见,不一定准确,“清远”究竟因何得名,还望对此感兴趣的人士参与研讨,各抒高见;如能经过议论,达于共识,岂不幸哉!

3.清远有多少年历史

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汉初,属赵佗称号的南越国。高祖年间(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阳县(今连州一带)、阳山县、浈阳县和含匡县(浈、含今为英德市境),均属桂阳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县(原清远县一带),属南海郡。

??

三国时,各县隶属始兴郡。

??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辖中宿、威正、平、恩洽、浮护五县。还置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广德(后改称广泽、连山)等县。在含匡设衡州,领阳山郡。

??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等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县滨江一带),仍属于南海郡。同时,废阳山郡改置连州,把衡州改名为匡州。二十年(600年),废匡州,其属县改隶广州府。

??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属广州府。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置连山郡。

??

五代南汉乾享五年(921年),于浈阳县设英州。

??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阳郡,含匡、浈阳先后改名为含光县、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不久又降为州,并含光、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

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县,属韶州府。十四年,连州和阳山、连山二县改属广州府。

??

清雍正五年(1727年),连州为广东省直隶州,领阳山、连山二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清远、英德两县划地设广东布政司佛冈军民厅(相当于县级建制)。

??

民国元年(1912年)连州改称连县。民国3年,佛冈改厅为县。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 *** 北迁连县,清远各县均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连县)管辖。民国35年,由连山、连县、阳山三县划地,新置连南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佛冈县曾先后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外,各县先后由北江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管辖。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为连南瑶族自治(后改为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四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从化两县合并,称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属广州市辖。1961年,恢复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1962年,成立连山壮族瑶族县。1963年,佛冈县由广州市划为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7月,韶关地市合并,将清远、佛冈两县划归为广州市,其余各县属韶关市管辖。

??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为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县为清远市所属(英德、连县1994年改为县级市)。

??

4.历史上的清远名人及历史

清远名人——**历史上最后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人,清末民初法学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老一辈的清远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忆清远历史时,总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贵州人,便将他提升为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据史料记载,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发奋读书,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朱汝珍中了榜眼后,授翰林院编修。他不同于清朝的遗老,安于现状,抱残守缺,而是能跟时代步伐前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1906年,他决心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回国后任京师法律学堂教授。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试贵州省主考。1930年南归,受聘为香港大学教习;1933年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兼附中**。

朱汝珍不仅是一个科举生,他还是一个抗日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时,朱汝珍早已是68岁的老人家,他由于受爱国思想驱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组织募捐、义演为抗战筹款。香港沦陷后,他不惧日本人和汉奸的威逼利诱,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这期间,年事已高的朱汝珍还发动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极力帮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疏散回乡。抗战期间,有3万多清远人在香港谋生。他们大都是从乡间逃荒走难流落到香港的农民。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离港返回内地谋生,一些有实力的社会社团也积极协助乡人回乡。当时在香港的清远人,要回乡又缺路费,许多人只好流落街头乞食,病倒街头。朱汝珍主持的清远公会想方设法帮助难民回乡。1942年,同乡会要组织3万多清远难民疏散回乡,但由于这时日本人已有所察觉,将公会的账号冻结了,一时筹措不到经费,难民的处境异常艰难。后来幸经朱汝珍斡旋,同乡会才解决了全部疏散经费。1942年2月、3月间,第一批几百名难民从九龙步行经过深圳到达东莞虎门乘船返回广州,再坐车回清远。到三月底,最后一批难民也顺利启程了。三万清远难民得救了!

我还了解到,朱汝珍写得一手好诗文,又擅长书法艺术,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遗风。他知道刘春霖、商衍鎏、张启后也有书画作品,便将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为“四屏”,成为当时极享盛名的书画作品。朱汝珍著作颇多,主要有《词林辑略》、《词林姓氏韵编》、《清远县志》、《阳山县志》等。在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学发公祠里还保留着多副由朱汝珍所撰并书的石刻对联。

家乡出了这样一个榜眼。毋用置疑,朱汝珍是清远人的骄傲!

清远市博物馆记载着朱汝珍的史实

5.清远是一座历史名城

一、政治概况:清远市现辖清新县、佛冈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和清城区等5县1区,并代管英德市(广东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连州市两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19152.8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0, 总人口403万人,是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中面积最大的和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

二、历史概况:在距今十万年前,清远市就已有人类活动。我市人文历史深厚,自古便有张九龄、苏东坡、杨万里、韩愈、海瑞等许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鸿踪和传世力作,与清远的秀丽河山交相辉映,引起历代清远人民的共鸣和自豪感。

1.建制年份: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清城区的前身清远县,是历史悠久的县份,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21年),开县至今已经2229年。

2.名字由来: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

3.成立时间:清远于1988年1月7号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1988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

三、地理概况:

1.气候特点:我市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广东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

2.地形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兼有平原、丘陵、山地和喀斯特地形的多样性地貌。

3.地理位置:全境位于东经111 °55'--113°55'、北纬23°31'--25°12'之间,即是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

4.区位优势:清远——珠三角的后花园,她南连广州、佛山,北接湖南、广西,东及东北和韶关市交界,西及西南与肇庆市为邻,乃“三省通衢”之地;是广东省重要的商品粮、用材林、反季节以及蔬菜生产基地,也是全国三大陶瓷原料产地之一。

6.清远有什麽历史文化

清远又称凤城,是由于清远的地图像一只凤凰。凤城之名还源自一传说:在清远市工人文化宫附近的一棵高大梧桐树上栖息了一窝凤凰,树下住一青年,名张易,靠泛舟为生。有一年,北江洪水泛滥,俗语云:“南雄落水洒湿石,去到韶关涨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远佬无地走。”可见洪水之汹猛,一下子清城水淹,张易撑着小艇到处救人,救到梧桐树下,听到凤凰吱吱喳喳,才发现水位快浸到树顶,大凤凰都出去找吃的,小凤凰翅膀还没长齐,眼看水已淹没梧桐树,张易赶紧游去树中心抱起窝里的小凤凰,但张易的脚被树的寄生藤缠住,无法脱身,只好将小凤凰放置艇中,自己却不幸被水淹没,母凤凰飞回来,见此感人一幕,觉得人为救凤凰也肯舍命相救,自己也应当完成年青人救人心愿,就伏在水面,让落水的人踩着它的背逃生,最后因体力不支,也牺牲了,化成清远两条街,所以清远看上去像一只凤凰,而凤凰牺牲的地方,称为起凤里,清城因此得名叫凤城,而广东有两个凤凰,是因另一父凤凰飞回来发现爱妻已逝,伤心不已,带着爱子飞走了,飞了去顺德大良,故而顺德大良也叫凤城

其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汉初,属赵佗称号的南越国。高祖年间(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阳县(今连州一带)、阳山县、浈阳县和含匡县(浈、含今为英德市境),均属桂阳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县(原清远县一带),属南海郡。

三国时,各县隶属始兴郡。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辖中宿、威正、平、恩洽、浮护五县。还置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广德(后改称广泽、连山)等县。在含匡设衡州,领阳山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等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县滨江一带),仍属于南海郡。同时,废阳山郡改置连州,把衡州改名为匡州。二十年(600年),废匡州,其属县改隶广州府。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属广州府。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置连山郡。

五代南汉乾享五年(921年),于浈阳县设英州。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阳郡,含匡、浈阳先后改名为含光县、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不久又降为州,并含光、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县,属韶州府。十四年,连州和阳山、连山二县改属广州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连州为广东省直隶州,领阳山、连山二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清远、英德两县划地设广东布政司佛冈军民厅(相当于县级建制)。

民国元年(1912年)连州改称连县。民国3年,佛冈改厅为县。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 *** 北迁连县,清远各县均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连县)管辖。民国35年,由连山、连县、阳山三县划地,新置连南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佛冈县曾先后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外,各县先后由北江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管辖。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为连南瑶族自治(后改为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四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从化两县合并,称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属广州市辖。1961年,恢复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1962年,成立连山壮族瑶族县。1963年,佛冈县由广州市划为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7月,韶关地市合并,将清远、佛冈两县划归为广州市,其余各县属韶关市管辖。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为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县为清远市所属(英德、连县1994年改为县级市)。

7.清远佛冈面积多大

佛冈简介

佛冈位于广东中部,珠江三角洲边缘,与广州从化、韶关新丰、清远英德和清远市清城区毗邻。

人口与面积

全县总人口31万人,其中县城(石角镇)人口14万(含外来人口),总面积1302平方公里。

自然特征

全县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低山、丘陵、谷地、平原交错,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属

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又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 20。8℃,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

降雨量2210毫米,无霜期229天。土地肥沃,一年四季可种作物, 以种水稻、甘薯、花生为主。山

地多,土层深厚,宜林、宜果。

资源特点

佛冈的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墨、铅、锌、锡、金、石英石、钾长石、花岗岩、

瓷土、稀有金属、以及优质矿泉水。野生动物资源有黄猄、山猪、果狸、穿山甲、雉鸡、白鹇、龟

类、蛇类等。植物资源有松、杉、樟、桐、黄檀,还有沙椤、观光木、白桂木、吊皮锥等珍贵植物

以及砂仁、巴戟、栀子、金银花、蔓京子、土伏苓、杜鹃花、黄姜等药材资源。

历史文化

佛冈县是清远市所辖的八个县、(市区)之一,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边缘,佛冈历代是

兵家必争之地,两汉时分属南海郡中宿县、桂阳郡浈阳县;南北朝时,佛冈南部属浮护县、北部属

浈阳县。隋唐时,属清远英德;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设佛冈厅,民国初期改县,解放后曾先后

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佛冈县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佛冈拥有风光绮丽

的黄花湖旅游风景区、独领 *** 的观音山自然保护区,雄伟挺拔的独凰山、奇险的黄花石寨,新兴

的石联旅游度假区,以及大庙峡人文历史风景区。佛冈还有多处的史前文化遗址,且留存西周的古

窑,春秋时期的青铜剑、唐宋的古道等。

佛冈白话(粤语)客家话,普通话均流行。

气候

春季平均温度16℃;夏季平均温度24℃;秋季平均温度26℃;冬季平均温度22℃,平均年降雨量

2200mm平均相对湿度75%;全年主道风向东北风;无霜期322天,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广东三座好玩有故事的古村,分别位于清远佛山梅州,你去过几座?

广东的古村虽然不及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多,但放眼全省,数量也不少,很多古村此前并不出名,位于清远市的上岳古村、位于佛山市的逢简古村和位于梅州市的桥溪村就是如此。三座古村中,人气最旺的是逢简古村,原因是它正好地处珠江三角洲,周边常住人口较多。

上岳古村位于清远佛冈县龙山镇,因为相对偏僻且公共交通不是很方便,是三座古村里人气最低的。

这座古村始建于南宋,村民姓朱,是理学家朱熹的后人。

南宋末年,王朝在风雨中飘摇,朱熹后代随宋恭帝一路南逃,于兵乱中选择了偏僻宁静的上岳位置避世居住,安居至今。

古村保留了各种青砖大屋,尤其以清代锅耳楼建筑群最为人所称道。

上岳村共有十八里,每里各有一口水塘。这里年轻人不多,留守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

时光悠悠改变了日历上的标记,但没有改变老建筑的面容,尽管好多建筑里空无一人,但每一座建筑都有一段故事。

上岳村距离县城大约16公里,曾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特色村”和“** 历史 文化名村”,尽管如此也没有吸引来大量游客。就我个人来说,更喜欢这种相对原始、宁静的 旅游 氛围。

逢简古村也叫逢简水乡,位于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村内河道纵横,是个媲美江南水乡的好地方,尤其是游客乘船游玩的时候,最能彰显古村浪漫和诗意的一面。

逢简是顺德最早的人类聚居地,考古学家曾在当地发掘出西汉文化遗址,宋代开始,古村河道上出现了多座石拱桥。

逢简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历代功成名就的村民又建造了各种牌楼、大屋,使逢简在各个方面超过附近村庄。

游览逢简的时候,总是想起浙江的乌镇、西塘和江苏的周庄、同里。

同样是 历史 悠久,同样是水道纵横,不同的是江南古镇名声在外,游人如织,逢简的游客虽然也不算很少,但相比起来逊色很多。古村河道两岸遍布岭南建筑,这是区别于江南古镇的地方。

桥溪村位于梅州梅县区雁洋镇,四周都是山,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前缓缓流过。由于山谷积聚雾气,山村经常若隐或现,晨昏早晚和阴雨天时最为明显,从远处看去就像独立于世外的仙境,又有几分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意境。

桥溪村始于明万历年间,保留了浓郁的客家特色,虽然位置相对偏僻,历来却人才辈出,尤其是清末民初出了很多成功的侨商,村里的继善楼和积善堂就是华侨投资兴建的,它们是村里最豪华的建筑,也是较有特色的 旅游 打卡点。

桥溪村后有青山相依,前有菜园点缀,旁有小溪蜿蜒,居住在这里,有种隐居避世的感觉。

广东最美古村,为啥这里的墙壁长得特像耳朵?

上岳古村保留了很传统的岭南建筑风格,因为房屋两侧的山墙造型就好像耳朵。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其实上岳古村的这种“锅耳墙”在旧时代真的很常见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旧房子早就被拆掉建立了高楼大厦;之所以上岳古村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的建筑,考虑还是发展比较慢而得到政府的保护才可以。

一、岭南特色的“锅耳墙”建筑其实并不难遇到,只是现在很多地方都保留不太完整

广东清远上岳古村,这里有很奇怪的耳朵建筑吸引游客的到来,仿佛每个房子都长了两个耳朵,相互倾听对方的**;其实这所谓的“耳朵”是岭南特色文化建筑,也称为“锅耳墙”,这种建筑在广东范围里面其实很常见的,只是由于广东发展比较快,很多地方造就没了这些特色的建筑,或许大多数都是保留不全。广东发展比较快,在旧社会时候就已经移除了很多旧建筑而建立了高楼大厦,因此“锅耳墙”也变得很难遇到。

二、上岳古村发展比较慢,却让岭南特色的建筑很好地保存下来

称为“广东最美古村的”上岳古村具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当地发展速度并不快,因此把这片古色古香的村落很好保存下来。在广东这么多个城市里面,其实曾经的清远真的比较落后,因此这个古城的文化才得以很好的保存;走在上岳古村的路上,我们能清晰看到“锅耳墙”上各种的雕刻都栩栩如生,这些青砖瓦黛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痕迹,仿佛诉说着岭南文化发展路上的不容易。

对于广东人来说,这“锅耳墙”就是记忆里面最美好的印象。

“锅耳墙”是岭南建筑的特色,因此看起来就像耳朵。

上岳古村大巴停哪里

停在村口的位置。

拓展资料:

上岳村是一个有着720年历史的古村落。它始建于宋代,于清朝达到鼎盛时期。村内108座古民居掩卧在桔果树丛中,前塘后山的布局,蕴含着藏风纳水的寓意。

南宋末年,朱氏始太祖朱文焕抵抗元兵,护送南宋皇帝逃亡北江金鱼咀时不幸殉难。其子于兵荒马乱之际选择落户上岳村,从此安居在此。如今,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大都是南宋名将朱文焕的第32代子孙,人口近万人。

上岳村委会位于龙山镇西面,距镇政府约12公里,人口接近万人,为朱姓单姓村落,与下岳村同为文焕公后人,耕地面积3925.3亩。该村委耕地广阔平坦,土壤肥沃,是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后,该村委大量种植砂糖,使大部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农业结构调整后,该村委大量种植砂糖桔,效果较好。该村历史悠久,始建于宋朝,古建筑物、古村古迹保留比较完好,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古建筑物群保留比较具规模的地方之一,该村已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十大最美的乡村之一称号,极具旅游开发价值。辖5条自然村,为:上岳、高禾、横围、榨油岭、秧坎咀。

广东省古村落有哪些

2007年6月,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率先正式启动“广东省古村落”普查、认定工作。

广东省古村落认定的标准是:在广东范围内,清代以前形成的,现存历史文化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和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村落。

全省共上报了110个古村落申报材料,经专家组实地考察认定27个村落入选首批广东省古村落。

进入广东省古村落名录的项目将上报国家古村落名录,有望进入“**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9月28日,由广东省文联和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首批广东省古村落认定发布会暨江门市良溪村揭幕仪式在江门市良溪村隆重举行,作为27个“首批广东省古村落”之一的江门市良溪村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赞扬。

首批27个广东省古村落名单

01.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

02.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车陂街、安宁西街

03.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04.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05.珠海市斗门镇南门赵家庄

06.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07.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程洋冈村

08.韶关市南雄市南亩镇鱼鲜村

09.河源市和平县林寨兴井村

10.河源市东源县义合苏家围

11.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古围村

12.汕尾市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13.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14.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

15.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长歧村

16.阳江市阳西织篑镇大洲村

17.湛江雷州市龙门镇潮溪村

18.湛江市雷州白沙镇邦塘村

19.湛江市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

20.肇庆市高要回龙镇黎槎村

21.肇庆市高要回龙镇蚬岗村

22.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上岳村

23.清远市连州丰阳镇丰阳村

24.清远市连州保安镇卿罡村

25.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龙湖镇龙湖寨

26.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县洪阳镇德安里

27.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

2009年12月6日,广东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举行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认定发布会,全省37个古村入选。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省文联党组成员。

专职副**曹利祥、省民协**罗学光等为茶塘村授牌。

古村落工作意义深远。

古村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古村落文化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宝库,古村落专项工作是极具挑战性而又艰辛、紧迫、意义深远的工作。

现在,许多古村落遭受不酒店预定度的破坏和损失,对古村落文化实施抢救性的搜集整理工作,尤其显得紧迫。

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单:

一、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

二、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

三、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三华村

四、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高溪村

五、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镇会同村

六、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网山村

七、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南阳古村

八、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龙美村

九、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恩村

十、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十一、韶关市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村

十二、韶关市南雄市黄坑镇溪塘村

十三、韶关市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

十四、梅州市梅县南口镇侨乡村

十五、梅州市梅县水车镇茶山村

十六、梅州市丰顺县建桥镇建桥围

十七、梅州市平远县东石镇凉庭村

十八、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古城村

十九、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

二十、惠州市惠东县增光镇田坑村

二十一、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

二十二、东莞市桥头镇迳联村

二十三、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

二十四、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

二十五、肇庆市德庆县官圩镇金林村

二十六、肇庆市封开县罗董镇杨池村

二十七、肇庆市怀集县梁村镇何屋村

二十八、肇庆市四会市罗源镇铁坑村

二十九、清远市连州市西岸镇冲口村

三十、清远市连州市西岸镇石兰寨

三十一、潮州市潮安县古巷镇孚中村

三十二、潮州市潮安县古巷镇象埔寨

三十三、潮州市潮安县文祠镇李工坑村

三十四、潮州市潮安县凤凰镇后河村

三十五、揭阳市经济开发试验区渔湖镇长美村

三十六、揭阳市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

三十七、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

本文来自“月熙儿”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泰行啦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ixingla.com/gny/162879.html

上一篇 2023-04-10 11:16:07
下一篇 2023-04-10 11:11:06

相关推荐

  • 上岳村(上岳村简介)

    大家好!我是泰行啦旅游网的吉吉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近期如果您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佛冈历史1.佛冈上岳古民居有多久历史了 上岳古民居位于佛冈县龙山镇上岳村,始建于南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超

    2023-04-10 11:15:07
    293